《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04日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十分的茫然,因为学生对法国历史的缺乏,对爱国情感的缺失,加之文章较长,需要讲授的内容颇多,如何取舍?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我开始思索:

首先,我罗列了一下这篇文章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

为了解决学生对爱国的理解,为了给足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我在导入时,这样设计:

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让学生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一个问题把小弗朗士的内心变化、课堂的氛围变化,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统统解决。

3.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认真体会高潮部分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深刻情感。

4.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当今的热点问题:钓鱼岛。

在引导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深时,我添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的雕塑。直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残相,作为教师我于心不忍。通过这些雕塑配以雕塑下的文字,用深情的朗诵加以渲染,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被带进那一份国土被侵略,百姓被肆意残杀的沉重。但是这一部分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在导入中,一开始就如此沉重,对文章的梳理和解读来说并不合适;为此,我放在最后,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举动那里,学生在老师的课堂氛围渲染下,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到那份亡国的悲痛。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附件:
Copyright @ 2015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21123号 技术支持: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