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教研组>>政史地
用好用活电教媒体
内容提要:
电教媒体的运用,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施展舞台。电教媒体的操作与使用意义之类的文章已是举不胜举,本文主要是阐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的内容——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它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起着传统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认知迁移”、“转变学习方式,扮演不同角色”、“巧设游戏活动,于乐学中创新”三个方面来阐述电教媒体电教媒体的运用与实践。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现代的社会正在迅速地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用电教媒体,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强有力教学工具与手段,它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以教学方式方法,甚至对课堂教学的模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断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可以说,电教媒体参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多的活力,但也同样具有更强的挑战性。教育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教学也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教学改革促使我们必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和屏弃一些陈旧的东西。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必须得到改进,师生的角色也必须转换过来,过去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一些更新与补充。下面我就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电教媒体实现这些转变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认知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中讲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这就指出了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使数学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学会新知识的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只要做个有心人,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从而提炼成数学问题,开展数学讨论与数学研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猴王分甘蔗”的故事:猴王分甘蔗,他根据小猴的不同要求,分给了第一只小猴1/3根甘蔗,分给了第二只小猴2/6根同样长的甘蔗,分给了第三只小猴4/12根同样长的甘蔗,说一说猴王分得公平吗?)这虽然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大多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能十分积极地投入到猜测、动手实践、争论、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而且都能较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刚学过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故事导入”有效地为数学学习创设了生活情境,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也产生了大胆、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不经意地就进入到了数学学习活动中,熟练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有效地通过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方法。
二、转变学习方式,扮演不同角色。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为后继的学习与终生学习打基础。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学生验证猴王分甘蔗是否公平时,我首先让学生把几张同样长的纸条纵向对折,分别把纸条平均分成3份、6份、12份,用阴影分别画出其中的1份、2份、4份,再比较各纸条上阴影部分的长短;然后让学生上前操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放映时的绘画笔工具,向学生展示出一根甘蔗的1/3、2/6与4/12的长短,通过平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次不同的分法每只小猴得到的甘蔗实际是同样长的。整个学习验证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折纸、画阴影比较与操作课件演示,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活动与观察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作了一些点拨与技术指导,只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剪拼,把一个圆沿着它的半径剪成同样大小的16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通过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一个更加接近的长方形,并把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圆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面积则就是原来圆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能利用所学习知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
三、巧设游戏活动,于乐学中创新。
寓教于乐乃是千百年来的各位教育家一直提倡、经久不衰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能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课堂中,就能使学生从简单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不仅能使数学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我校的低年级教师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数学的加法后,教师设计一个“小猪吃西瓜”的游戏:把数学算式放在漫画小猪的背上,而把一个个数学答案设计在西瓜上,让学生去选择正确的西瓜(数学答案),当小猪吃完西瓜时就有反馈信息:“你真聪明,又大又甜的西瓜是你的奖励!”“找对了,这是个甜瓜!”“别吃我,我还没成熟呢!”“动脑筋,再到别处找找吧!”……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就能有效的判断结果的正误,从而继续或改进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与“学”中运用知识,巩固新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在结束时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在很多的分数中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与查找的习惯,另一方面巩固运用新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总结这个数的规律:分子是分母的一半,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数感与数学经验。在学生找完所有的答案后,我把所有找出来的分数用线连起来,正好是一把为火炬的形状(课件制作时已设计好的),给学生一种惊奇感和成功感,不用多说,学生当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火炬的意义,而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也应该是一种“创新”思维吧。
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还要有技术保障;媒体的选择运用要根据具体实际巧妙搭配运用;操作运用媒体要求老师把握好时机以及控制好“质”与“度”等等,这些都是在设计、制作、运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也正是我们运用电教媒体组织教学的必备素质。
马良得一神笔,固然能画龙点睛;我们现在也拥有拥电教媒体,为何不让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呢?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作者:曾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