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复习教案
作者:wq   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年05月06日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简案)

复习目标: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

2.了解计划生育,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正确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4.培养亲近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复习目标

二、            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要点提示结构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基本脉络。

材料

2.通过材料分析说明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实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意义。

材料:材料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5,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若将这些人排成一队,可以绕地球赤道26. 材料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别为452.3/平方千米、262.2/平方千米、51.3/平方千米。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 8.8倍。材料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

学生回答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

材料:200516零时2分,我国第13亿小公民诞生于北京妇产科医院,这标志着我国13以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各推迟4年到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人口的有效控制得力于什么国策的实施?:说说这一基本国策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师指出:实行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3. 通过材料分析说明我国资源的现状

自然资源

总量位次

人均占有量

占世界人均

量的比例

耕地面积

4

126

不到1/3

森林面积

6

107

1/6

淡水资源

6

55

不到1/4

矿产资源

3

80

不到1/2

材料二:    我国的耕地、森林、水资源90%分布在大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长江以北耕地多,水资源少,煤炭占全国的75.2%、石油占全国的84.2%,而长江以南则严重缺乏。

材料三: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2.5倍。

学生回答1.材料一,,三分别说明我国资源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出我国资源的国情是怎样的?2.解决材料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通过连线题目说明环境问题的含义,并通过材料引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表一:常州市近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度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值(亿元)

298

330

385

460

520

610

表二:   2008年常州市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情况

污染物

工业废水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碳

工业粉尘

固体废弃物

03年下降

62.1%

61.9%

37.1%

33.8%

73.8%

学生思考并回答(1)表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2)表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它得益于我国哪项基本国策?(3)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二,你认为常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保持了怎样的关系?这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5.讨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做?(国家,公民个人)

国家: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口资源环境的意识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③、把经济建设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结合④、与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⑤、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青少年: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口资源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资源、保护环境;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6.最后通过图表再次体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并指出根据这些国情国家采取的基本国策和战略: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友情提醒:从国情出发是党和政府在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

三、            热点分析

通过时政的介绍,将时政融入平常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印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1.通过2009年中考时政“耕地问题”的设计感悟和巩固所学知识,

材料一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只有18.26亿亩人均占有耕面积排名第126,不足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1/3,总量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100万亩.材料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20081023,由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纲要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学生回答1.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2.通过“地球一小时”材料的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材料一: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在2009328日晚2030熄灯一小时,展示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2009年,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0个城市参与活动。

材料二:2009328日,830分,鸟巢的灯光熄灭了,水立方的灯光熄灭了……在这一瞬间,北京地区用电负荷比正常负荷降低7万千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一名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宣传示范效果却远远大于重复说教。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众多国家和地区参与 地球一小时说明了什么?(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意义?(3)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参加这样的活动之外,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            解法一导

通过2008年中考题谈谈你对重复使用矿泉水瓶行为的认识。典型“认识类“的题目该如何解答,注重渗透学科思维的特点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口渴了,买瓶矿泉水,喝完后随手将瓶子扔掉,这种行为司空见惯。然而在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材料,介绍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经常用矿泉水瓶装白开水喝,他说:香港有700万人,如果每人每天扔掉一个瓶子,一天就要扔700万个。由此我深受启发……

请结合我国的资源国情,谈谈你对重复使用矿泉水瓶行为的认识。(7分)

分析:在解答认识类试题时,考生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个思路答题,具体到该题,考生首先应说明重复使用矿泉水瓶是一种节约资源的行为,其次说明这样做的意义,最后再进一步说明自己该怎么做。

答案:1)重复使用矿泉水瓶行为是注意节约资源的表现。(1分)(是什么)

2)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短缺,是一个资源小国;同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加速了有限资源的耗竭。(3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为什么)3)节约和保护资源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风尚,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节约和保护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贡献。(3分)(怎么样)

五、            练习巩固

1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学者丹尼尔进一步补充说:这只猫最好是绿色的,否则,没等捉住老鼠它就死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实现全面小康,只要紧紧抱住经济建设这棵大树

B、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D、要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下列行为中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是:

  ①去市场购物时自带篮子,不使用塑料袋  ②在餐馆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碗筷

  ③夏天使用空调时,尽量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   ④出行时多乘的士,少骑自行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这表明我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列选项中符合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是:

①节约资源,节能降耗              ②减少污染,降低工业废弃物排放

③只要经济效益上去了,污染、能耗问题无所谓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美国:学生课本重复利用,一本教科书平均寿命5年。韩国:一次性台布、洗刷用品早已没有踪影。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以上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节约资源                   ②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必须坚持计划生育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近年来,一些地区发生特大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①经济的繁荣必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③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谈谈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附件:
Copyright @ 2015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21123号 技术支持: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