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教研组>>音体美
体育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文件的出台引起全国上下非常关注,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教育,而利用体育活动中丰富的教育因素,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以下就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体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道德教育过程应当同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我们说某个人具有某种道德品质或人格特征,从确切和完备的意义上讲,应该是这个人同具有某种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不可分割的。人格特性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现实性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人的成长过程是密不可分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要素,而环境和教育则是主要因素。 (一)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关系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感知和接受。毛泽东同志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情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这件事。这是一个很普通但又很普遍、很深刻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不合乎正常的道德的行为,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要违反社会公德,存心要破坏人们之间正常的道德关系,而是由于他们对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和某些范畴、概念无知或缺乏正确的了解所造成。任何一项体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集体,无论我们上体育课,还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是参加体育比赛,都离不开集体。而任何一个集体都有各自的规则和约束,它可能来自外部,如校方、教师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有集体成员们自己约定的规则,如在游戏中不能违反约定、不能耍赖等。这些规则必须是所有成员认可的,谁违反了约束和规则会受到集体的批评。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教育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中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在某些体育活动中参与练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体育活动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活动中大多数是团结合作的集体项目,只有凝聚人心,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活动中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二)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 1.体育活动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影响及其培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的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挥,都和道德情感有关。积极良好的道德情感能使人体生理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使人高兴、愉快、满意等,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往往使人思维下降、反应迟钝、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使学生处在积极良好的道德情感状态时有助于发挥道德情感的增力作用,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情绪饱满、心情愉快,能挖掘身体潜力、承受较大运动负荷、推迟疲劳出现,就像给身体增添了活力。良好的道德情感对行为可以起到强化作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强化正确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良好感染效应,此外还具有影响他人道德情感的效能。 2.体育活动对学生的道德意志的影响及其培养。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自觉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参加体育活动是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重视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譬如中长跑的坚持、冷热天气下的锻炼、力量练习带来的肌肉酸痛、器械体操练习的畏惧情绪等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去斗争。 (1)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例如,结合当前实际,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开展评比,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在体育活动中,分小组评比,对于那些主动、努力完成“较累的”“较难的”内容的学生进行奖励,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2)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意志。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榜样,要教会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例如,介绍体坛明星,像体操名将李宁、李小双等刻苦训练的事迹;经常表扬学生身边为校争光的队员,使榜样能看得见、够得着,激励他们意志的自我培养。 (3)认真磨砺性格、培养坚毅品质。世界上没有一位冠军不是饱经挫折才得以成功的,也从没有一位冠军能永保桂冠。就参与体育者而言,成功、获胜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挫折和失败则是永恒的。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崛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息的人生轨迹。 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总是在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又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其间,学生经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经历,真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在体育活动中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4)培养团队精神,养成处世方法。体育内容有很多是要以团队形式参与的。团体操、球赛,乃至一场仅几分钟时间的拔河赛,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团队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的荣誉;失利了,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装在其心中的不只是个人,而是集体,乃至世界。例如,在长跑练习中,按照以往的做法,是以整个男生组或女生组共同完成的任务,但每一次,总是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落在队伍后面,而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跑得最快的学生身上,于是,跑得越快越好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大,而落在后面的学生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好的学生耐力素质会得到再次提高,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将永远留在队伍最后。而采用合作学练的教学方法,就可完全改变这种学习状况: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他们因此善于为人、善于处世、善于助人、乐于奉献,从而极易融合于社会之中,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在竞争较激烈的项目中,如接力赛,团体精神的体现尤为明显。各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感受到集体胜利带来的快乐,让身心融到集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真正的快乐。体育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动作技术的练习形式,是培养学生交往、合作、团结精神的有效手段,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评议来达到主动合作、关心团体、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习惯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2.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 (一)培养竞争意识,懂得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 19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他著名的《体育颂》中写出:“啊!体育,你就是正义,在你身上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正合理……”。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相信,体育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片“净土”。校园里,你会发现一些平时顽皮、难以管教的孩子,却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能自觉地容忍规则的约束,绝少在场上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他们厌恶投机耍赖取胜者,斥之为“掉价”,这正体现了体育所具有的庄严、公正的魅力。孩子们第一次参加赛跑时就被告之,必须站在起跑线之后,只有听到哨声才可迈出第一步;第一次走进篮球场,就明白了必须依规则行事;比赛结束,需尊重裁判的裁决……以规则约束行为,公开、公正地竞争,尊重客观事实的观念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入他们的意识之中,造就了他们刚正不阿、以“规”律己的优秀品质。 现今时代,人的价值最突出的进步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并在竞争中体现价值。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表现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侧重于表现,如技巧、体操、武术和舞蹈,能体现出人的“美”与个性;对那些寓意创新变化的内容,如游戏、球类,教师总是启发学生玩出自身的“灵气”,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变化;对侧重于实力而又有对抗性的跑、跳、投等项目,教师总是激励学生,“煽”起他们竞争的渴望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通过大量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了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性格,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 (二)培养理想的人生价值观──真、善、美 体育在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 体育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今天的人具有了更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认识到只有融于社会、奉献社会,才具有人生的价值。具有健康人格倾向的青少年是热爱生活、并对社会生活有着浓厚参与兴趣的人。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实践又有宽阔的容纳空间,对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具适应性,他们可以参与其中,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总之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地位并受益。 体育活动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将千千万万的人吸引到参与者的行列之中,使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为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体育活动中,他们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健康、真实,生命力才是真正美的。体育活动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会人们识别真、善、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三、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伟大民族精神 (一)挖掘体育素材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体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的情感第一要义是祖国高于一切,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的山河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志士仁人。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每当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有多少爱国者上下求索,图存救亡;每当祖国遭受侵犯的时候,有多少爱国者浴血疆场,视死如归。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气概,他们的精神,像大海的波涛,激荡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胸。 体育素材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回首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这是一段不断打破纪录、不断填补空白的历史。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1956年6月7日,上海陕西南路体育馆,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中,20岁的广东小伙子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挺举,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从珠峰北路攀上顶峰。1981年11月16日,已经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6战6胜的中国队,迎来了对手日本队。大阪体育馆里日本观众的助威声震耳欲聋,中国队沉着应战,终于以不败的战绩,赢得了中国三大球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之后,中国女排屡战屡胜,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1984年7月,中国派出强大阵容来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7月29日,比赛刚开始,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就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的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夺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这不仅是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中国取得了奥运金牌榜上“零”的突破。这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例子,会激励着所有学生的心灵。 (二)从观赏比赛中培养伟大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东方大地上繁衍生息,历尽沧桑,在民族大融合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伟大的民族精神贯注着中华儿女不懈的奋斗与追求、不懈的创造与开拓,体现着华夏儿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体育比赛就是在比民族精神;比赛就是在争民族声音;比赛就是在显露及张扬民族精神。 养民先养生,强国先强志。我们国家要强盛,迫切呼唤民族精神,呼唤自尊、自强、自立、自重的优秀品格。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信心和决心,积极进取,才能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总之,体育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这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其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皆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而体育过程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的特点,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直接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难以替代的。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不怕挫折、顽强拼搏、勇于攀登的作风以及它所培养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技能,可以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陶冶、身体上得到锻炼,对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和生活意义非同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