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法及其应用 | ||||||||||||||||||||||||||||||||||||||||||||||||
|
||||||||||||||||||||||||||||||||||||||||||||||||
教育行动研究法及其应用 1、行动研究法的界定 行动研究法是当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教育科研方法之一。 ¡从研究主体看,行动研究法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这既可以是教师个体,但更应该是合作状态的教师群体。 ¡从研究主题的来源看,行动研究法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教育实践,可以是课堂教学问题,也可以是德育问题;可以是学生群体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个体问题;可以是发展性问题,也可以是矫治性问题。 ¡从研究方法看,行动研究法也是一种系统研究方法,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它也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案和详细的研究计划,只是方案和计划会随着研究进程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适当、及时的调整。 ¡从研究目的看,行动研究法并不是为了创设一种理论或者验证一种理论,它的直接目的是要通过研究改进教育实践,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2、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实践工作者,即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改变了过去人们习惯于认为教育研究是大学专家、教授,或专职教育科研人员的事,中小学教师不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偏见。行动研究法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同时要求形成中小学教师、大学专家、教授(专职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领导参加的科研队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应得到专家的咨询帮助,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研究结束后中小学教师又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 第二,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一般而言,行动研究法的问题都具有特殊性,是一地一校中的问题,不必刻意追求选题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 一是对行动进行研究 从老师个体的视角看,对行动的研究可以将这样一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①一种兴趣 例如发展一种教学方法上的优点、或以更详细的计划和更有效益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②一个困难 例如要改变一种困难的情境或弥补一种教育不足。 ¡③一项“不明”的情况 对于教育实践,教师常常会有自己的预期和评价。但在教育的实际情境当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与自己预期不相符合的事件(如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表现等)发生,这些情况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常常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包含了上述三种情况。 比如:一名教师想研究一种对所有学生有效的作业形式(上述第一点),那么他同时要研究的还有激发学习不良学生的动机问题(上述第二点)以及他设定的作业任务的合适程度如何确定的问题(上述第三点)。 二是为改进行动而研究 ①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建构新的教育理论; ②行动研究要改进的也不是教育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而是为实现个人(如某一教师)或某一特定组织(如某一学校或年级)对教育实践的改进。 第三,研究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从行动研究法的以上几点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出,该研究法是克服以往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弊端的有效方法之一。 3、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的主要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归纳了一个螺旋循环模式。 ↗ 计划↘ 反思 观察 ↖行动↙ 即:①计划 ②行动 ③观察 ④反思 或①观察 ②反思 ③计划 ④行动。 凯米斯设计的行动研究一般操作过程 ¡1、计划 形成旨在改进现状的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 (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 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 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四,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 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之? 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 第六,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 (2)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 (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行动研究进度安排表
2、行动(实施) ¡(1)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 ¡(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在教育研究中,家长、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实施到位。 ¡(3)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渐渐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它是灵活、能动的。 ¡3、观察 观察即搜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 观察的内容有: 第一,行动背景因素及其制约方式。 第二,行动过程,包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使用了哪些材料,安排了哪些主要活动,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 ¡4、反思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研究目标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是否按计划执行 (5)资料搜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三、行动研究法应用举例 例1,课题《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研究》 计划:学科、学生现状、切入点、时间。 (语文)发现学生不会读书,把书读懂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认识不足,因此,从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入手。 ¡行动(实施): 课前:指导学生通读、标划、查议、了解大意; 课中:精读(有选择)、圈点(读与思的结合)、批注(摘录感悟),且要培养习惯; 课外:鼓励将课内学习的方法运用到其它小读物,同时搞一次全班性读书活动。 ¡观察:过程观察并记录。效果如何? ¡反思:通过对学生掌握读书一般方法,形成习惯,读书效果等情况分析,反思教学过程,调整策略。 ¡例2,课题《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以集体备课为例。 计划:鉴于当前集体备课教师投入状态差,实效性差的现状,决定以制度与激励结合,以××年级××学科的备课组为试点,用8个周的时间,来完善集体备课的机制,提高其实效。 行动 (实施): 用两周的时间从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的容量,开展的具体形式,步骤实效等方面进行研讨,完善原有的制度和鼓励措施,后六周按照既定的办法进行运行。 观察:观察记录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时间,教师投入的状态,运行步骤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实际效果。 反思:对照试点备课组的效果与订计划时预想的结果,分析原因,确定修改之处,以便制订新的计划。 ¡例3,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可以认真书写,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听讲并整理笔记的习惯,或以复习、预习、记忆、学习姿式的习惯等几个主要的联系密切内容,作为行动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的作用及局限 1、行动研究法的作用 (1)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研究的神秘色彩,促进教育研究“平民化” (2)有助于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突出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 (3)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2、行动研究法的局限 (1)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受情境所限,几乎不具有可重复性 (2)行动研究法的取样通常缺乏代表性,研究成果推广价值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