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恰当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录入者: 坂中课题…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6年01月16日

恰当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设计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应当培养怎样的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又如何凭借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成了全球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一些经常使用计算机的老师已经率先在学校和他们的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然而大多数老师只是偶尔使用计算机或者根本就不使用。为什么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和有创意的应用呢?难道是教师得不到最新的软硬件,没有得到适当的使用计算机的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去正确地维护和使用机器。这一切都不是主要理由。我们不妨从教师的角度去想一想:假设我要保持课堂的纪律,让学生学到必要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这些信息技术对我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否有帮助?进一步需要思考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过程是什么?教师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何地、何时、何种情况下去运用信息技术?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等等。

针对教师存在的诸如此类的困惑,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各自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角度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我国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系列中,不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为其编写了课程标准,而且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国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案例,但是在可操作性上还有较多的欠缺。在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多数有关信息技术的建议和要求都是在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部分提出,或者是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进行阐述(如语文),都并没有细化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点上,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只知道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但却不知道在何处使用,怎么使用。也就产说,课程标准虽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作为支持,因而仍然使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感到困难。

目前我们苏南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已基本到位,教师通过两轮信息技术的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可以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然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很不普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开公开课时用信息技术来点缀一下。平时很少用,这跟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欠缺有很大的关系。

鉴于上述分析,为了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何处用和怎样用的问题,我们决定设立“恰当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课题,本着“为了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精神,构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加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本课题决定采用我国许多学者认同的观点,即“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安徽教育出版社,邬美娜主编“教育技术学”20047月,P217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优化教学的效果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2、优化教学设计,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化”是这样解释的:“优化是加以改变或选择使其优良。”那么优化教学设计即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加以改变或选择,使新的教学设计更加优良。本课题认为,新的教学设计更加优良可以归纳为:教学设计的理念现代化,过程程序化,成果规范化。

教学设计现代化指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即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有一系列的操作程序组成的。下图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策略和评价。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1)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这是确定为什么要教的问题。(2)阐明教学目标和编制目标测试题。这是明确教什么。(3)制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媒体手段、教学程序等),决定如何“教”与“学”。(4)评价和修改。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程序化即是指教学设计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三个阶段四个步骤的程序进行。

教学设计的成果一般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案。为了便于研讨,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月版的刘儒德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P163附:关于小学数学《周长与面积》的整合教学设计,暂时作为优化教学设计的标准成果形式,要求照此标准规范化实施。也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方案中,应该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支架、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教学过程等九部分内容组成。

(二)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则。但这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这正是广大教师关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何时用和怎么用的两个重大问题。当前理论界提供了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和选择方法,可以作为借鉴。

1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如下图: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学的实际需要 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

教学媒体的选择         依据教学条件的可能(技术、经费、环境等)

                

教学媒体的功能

 

2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有四种。

1)问卷式程序。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中的问题(例:所需媒体是用来提供感性材料还是提供练习条件?)作为问卷内容,教师通过答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深入地考虑,来确定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境的媒体。

2)流程图程序。是在问卷程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把选择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有序排列的步骤,每一步骤是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紧跟前一个问题,排列成流程图的形式。选择者对每个问题都回答“是”或“否”而进入不同的选择分支,每一次回答都将排除一部分媒体,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剩下的一种或一组媒体就被认为是最适合于某种教学情境的媒体,从而最终完成结教学媒体的选择。

3)矩阵图程序。把各种教学媒体和选择媒体所要参照的主要指标进行二维排列,建立一个矩阵式表格。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照此矩阵图就足以选择出所需的媒体。

4)算法型。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了媒体选择的公式

           产生的效益(V

媒体选择的几率(P)=————————

           媒体的成本(C

3、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与选择教学策略一样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清楚地反映在优化的教学设计之中。

三、研究目标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大量收集和深入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照英国学科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和我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中有关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的模式,制订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部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想,并通过一定的实验验证。

2、针对上述“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部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想”分别采用行动研究法制订出观念现代化,过程程序化,成果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为后续扩展性研究奠定基础。

3、使课题组每个教师,通过逐步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何处用和怎样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通过实施优化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教学中恰当选择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选择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而选择的策略,正是这种实践能力的理性认识。为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理论研讨、经验借鉴和实践探究的方式展开各项活动。(1)围绕信息技术选择的两方面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讨。(2)重点借鉴三方面的经验。第一,国内小学中高年级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链接;第二,英国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的链接;第三,近几年国内外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秀教学案例。(3)各学科以初一、初二年级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并概括出相关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链接。

本研究内容的成果以下述两种形式展示。一是各学科初一、初二年级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链接表格;二是各学科教学选择信息技术的策略论文。

(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本研究问题的成果形式是优化的教学设计和相关的论文。

怎样用好信息技术,应该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技能,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设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设计,因此把教学设计作为研究成果形式之一。

在开展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时,我们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分别开展专题研究。以教学模式分类有三个问题:信息技术整合于接受学习的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从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角度分类有11个专题。⑴信息技术整合于数与代数的研究;⑵信息技术整合于空间与图形的研究;⑶信息技术整合于统计与概率的研究;⑷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综合应用的研究;⑸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⑹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教学整合的研究;⑺信息技术对英语单词教学影响的研究;⑻信息技术对英语口语教学影响的研究;⑼信息技术对英语阅读教学影响的研究;⑽信息技术对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研究;⑾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等。

(三)对教学设计的评价的研究。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为了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而展开的过程,涉及的要素是很复杂的,设计的成果也是建立在种种要素的结合之上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必要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评价,比较其结果及相互关系。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一般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主要阶段有五个。即设计评价;专家检查;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用等。

本课题研究中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汇编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必须经过五个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且必须有相应的书面材料。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并配合运用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等。计划用2年半时间完成即20049月至200612月。

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9月-20051月)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开展培训。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来明确研究的问题,并完成设计报告。

第二阶段(20052月-20058月)理论研讨。重点学习两方面理论。一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部分内容,二是关于优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以及报章杂志上刊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优秀案例,并依据教学中选择信息技术的一般规律,重点对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数、外等学科的课程标准,提出与信息技术链接的理论假设。用表格形式表示。

第三阶段(20059月-20066月)行动研究阶段。分别以学科为单位,组成子课题行动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别从研究内容部分(二)的14个专题中选择3个专题,进行3个周期的行动研究。要求严格参照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和过程展开活动,要有总计划和阶段行动计划,各阶段成果以研究报告和优秀教学设计的形式呈现。

第四阶段(20067月-200612月)评价总结阶段。对前阶段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反思,结合相关理论学习和研讨,全面整理过程资料,写出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结题鉴定。

六、研究机构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列表如下:

姓 名

职 务

职称

分  工

职  责

常伟春

主管副校长

中一

组长

全面负责

 

教研组长

中高

副组长

主持日常研究工作

庄志镐

退休

中高

顾问

协助主持人工作

姜小延

教研组长

中一

语文子课题组组长

分管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

王晓峰

教师

中二

语文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

张丽萍

教师

中一

语文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

花爱琴

教师

 

语文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

 

教师

中一

语文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

 

教研组长

中一

英语子课题组组长

分管英语学科的研究工作

李惠芬

教师

小一

英语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英语学科的研究工作

唐莉敏

教师

中三

英语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英语学科的研究工作

朱文妮

教师

中一

英语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英语学科的研究工作

叶晓霞

教研组长

中一

数学子课题组组长

分管数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叶加淦

教师

中一

数学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数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何亚芬

教师

中二

数学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数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周国正

教研组长

中一

科学子课题组组长

分管科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殷微萍

教师

中一

课题组成员

开展科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储晓中

教研组长

中一

科学子课题组成员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师

中一

科学子课题组成员

开展科学学科的研究工作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