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
||||||||
例谈“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坂上初级中学 叶晓霞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日益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教改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一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 要彻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改变长期养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行为, 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充分利用数学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丰富资源、现代内容和创造空间,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多个层面发生实质性变化 ,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人就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关于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所学的一类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它既是对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补充与完善,又是今后研究直角三角形与其它图形性质的常用工具,同时,本节知识还与前面所学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与角平分线性质有紧密联系 , 可有效地起到及时巩固与提高的作用。从学生认知能力来看,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具有了分析能力与证明能力,通过本节课对定理证明的研究与灵活运用,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题能力。 2)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 会用定理解决有关证明问题; (2) 通过探究与证明,体验、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发生过程,提高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感受 化归的数学思想 ; (3)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体会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这里充分注重体现新课改精神 , 注重过程方法 , 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 , 注重合作学习与情感培养 . 二、 关于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的设想与做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 1. 情境引入,提出猜想 通过生活中李师傅打碎玻璃的情境自然的引入课题。再让学生画一个斜边为 10 厘米,直角边为 8 厘米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同桌之间的比较得到这样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这样既能激趣又能为下面证明作好铺垫 . 2. 证明猜想,得出新知 由于有前一环节的铺垫 , 引导学生讨论 , 设法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熟悉的定理中的条件 , 并让学生通过动手将引例中剪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拼图的方法,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证明全等的直接条件 , 得出证明 , 从而突破难点 , 并让学生体会到化归的数学思想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了证明思路的灵活多变,使教学难点顺理成章的解决了。 3. 应用训练,发展能力 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基本运用 , 这样能更有效地达到运用所学定理的目的 ;第二层次的设计是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同时为角分线逆定理的得出作了铺垫;第三层次通过变式训练 , 让学生领悟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添加辅助线 , 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 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4. 训练评价,形成体系 通过开放题中对全等条件的添加,给学生一个兴奋点,使本节课的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 同时借助此题让学生自主总结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判定方法,使新知得到巩固 , 知识得到内化 , 认识得到升华 . 5.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分层布置作业,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 整个教学既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二期课改精神,从而能够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