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管理创新
录入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美国教育家德鲁克说得好:“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学校创新发展的方面很多,办学理念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端正办学思想,发送教与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校长除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外,还要谋划学校发展,开发校本课程,确保师生安全等繁重任务。因此,校长更要注重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来自于学校德育硬环境的创造形成、来自于软环境――高素质的师资和学校内部管理。

一、学校德育硬环境。许多学校特别重视学校德育硬件建设的投入。比如,从操场周边墙面写上“学会健体,学会游戏,学会生存……、教室过道上贴着名人名言、教室内学生德育评优、校内小动物园、小苗圃”……

我认为一个学校把学校丢弃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没有自身德育文化的学校,学生美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很难形成的。德育文化是一所学校由“人治――法治――德治(超越规范)”的重要标志和区别于一般学校的“本质”所在。从走过的学校看到学校文化氛围的浓郁――无论是橱窗,还是高层楼顶、墙面的永久标语,都鲜活而醒目,让师生耳以目染,潜移默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回归正道创造了阳光的成长环境。

二、让学校德育教育环境“不软”。学校应注重资素质和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管理创新,用高素质的教师影响孕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1、是实施德育参与全员化,执行差异管理,按学校教职工不同的岗位、素质、能力、职责,全员德育对不同的德育主体做好有差异性的德育工作,把教师作为全员德育的主体,班主任作为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把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服务意识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注重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几个方面的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教育软环境硬起来。让学生自觉发行行为规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学习勤奋,孝敬父母。学校德育工作基本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订制度最终是为了不要制度,在特定的德育教育环境中,学生用较高的德育规范行为,已代替了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诚实守信,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争当好学生,走出校门做个好少年。

2、出色的德育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全新的工作进入校长动乱范围,更重要的是要求校长作出正确的决策,传统的校长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时代的校长必须具备一系列全新的领导素养。

3、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育人”。冯恩洪教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强调了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注重人文精神养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校长的价值取向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切忌“见物不见人”、“遇事不思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践行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以人为根本的学校,与时俱进的不,学生喜爱、教师眷恋的学校;校长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校长要有正确的教师观,引导和鼓励他们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为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由此,针对传统中小学德育的弊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我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中小学德育管理就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凸显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主活动,新课程的突出特点和亮点之一,就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因素。思想和道德不是先验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德育作用真正发生的过程,主要不是以原则的灌输方式完成的,而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扩展新的经验的时候,或者是学生对情境的道德难题予以解决的时候,学生才获得了成长。因而,在新课程中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特别有助于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而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时候,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即为关注学生自我的发展、兴趣的发展,诚如杜威所说:“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到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因而学生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应关注的焦点。学校和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研究,获得学生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2、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因为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独特个性,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立足于每所学校的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就是把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内在文化。

(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讲求渗透性。

在学科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突出德育渗透?我认为,要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因为人的情感态度具有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具有强化、放大、一人得道作用。只有当情感本身得展、提升,德性品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传统德育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的最大失职。在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中,就是要改变教学的学科本位,进行价值本位转移,在学校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孩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体现着教师殷切的情意。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共鸣与升华。

2、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首先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首先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是学校德育的晴雨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要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2、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这的时候。”尤其是在课堂中应注意对“问题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善待。教师做到“春风化雨”,才能对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咱教育关系。加里宁曾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 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因而,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在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观的前提下,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在对学生的了解、德育内容的把握、德育方法的运用、语言的组织表达、德育环境的创设等多方面提高育德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四)深化德育评价改革,体现发展性

评价是教育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新课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充分表明德育评价目标由过去鉴别学生的优劣好坏变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也决定了德育评价内容、主体、方式等多方面都必须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评价的拓展奠定了理论依据。按照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德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价主体除了由教师担当外,还可由学生、家长、小组等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尤其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璂泥盆纪生的自我教育,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德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在活动过程中实施。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名言用在教育管理领域也恰如其分。学校教育无小事,事事处处有教育、学校管理由粗放式的管理跟进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进步。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都要体现现代学校管理的精细特征。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尊重教师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校长要把管理从管束转化为引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到学校管理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每天改变一点点,一年变化一大点,三年就有大变样。于细节处见精神,于细节处勤雕琢。

不求一流,但求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个性化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学校要进一步的发展,要重视回归个性化的教育本源,在学校个性化发展上,深化引领,提高规范,我们完全有条件走出自己学校的个性化道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把责任与艺术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学校。只有将以人为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团结历进、锐意进取,才能把学校德育管理做得更好,营造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