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如何利用网络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录入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年11月16日

如何利用网络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以及青少年不健康网络行为的不断增长,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引用了“网络德育”的概念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深圳市东晓小学的经验,探讨了 “网络德育”的优势和“网络德育”实施办法。提出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德育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 网络德育 网络道德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更是速度惊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9400万,居全球第二,而其中学生用户人数占31.9%,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高居榜首。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一认知能力较为低下、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形的网络群体而言,其负面影响更为强烈。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到了广大青少年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日程上来。实施“网络德育” []已成为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网络来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呢?

一、           端正思想,重视网络德育

首先,让我们先弄清两个概念。

何谓“网络德育”?[]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网络德育和传统德育有何不同?德育目标和内容一致,主要分别是两者的实施手段不一样。

我们的观点是:既不能无视网络德育之存在,又不能因噎废食、逃避网络德育;不仅要通过网络德育来端正学生网络行为、发展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还要借助网络德育这一新德育形式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实现对传统德育的补充和发展。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是惊人的,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和知识之宽广度和迅捷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网络之所以优越的地方。但网络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同时也并存着一些负面因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新天地。有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有些学生浏览黄色网站成癖,有些学生留恋网络游戏耽搁学业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些学生崇拜黑客,使用黑客软件攻击其他网络用户、或盗取他人帐号密码、修改他人信息……对于上述现象,无视其存在不外乎自欺欺人,采取“禁止学生上网”的方法来防范上述不健康网络行为的发生也无异于因噎废食,都不可取。既然网络已经势不可挡地日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那我们就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它吧!我们要本着“趋利避害、变堵为导”的原则开展网络德育,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文明礼貌、自尊自律、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更要借此提高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青少年精神上的免疫力,以实现对传统德育工作某些“力所不逮”的范围进行补充和发展。

二、           充分认识和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

网络德育有其自身优势,主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能动性,这就决定了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

1、平等性: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交流是绝对平等的,人的名字、地址都可以是虚拟的,因此,中小学生在与教师进行网络交往时,几乎没有任何顾忌。讨论也好,咨询也好,求助也好,他们都能够做到说真话,吐真情,讲真事,甚至可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困扰着青少年的一些与性有关的心理、生理问题,在面对面的情景下,他们可能难于启齿,甚至没有勇气走进咨询室,而在网络上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咨询。这样,德育工作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有的放矢。

2、开放性: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参与网络德育活动的人数、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从而使德育行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远程给一大班学生“上大课”,也可以在深夜与学生一对一地娓娓谈心。由此看出,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德育。

3、互动性:表现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两种。前者是指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或者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后者是指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4、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更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因而也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只有深刻认识网络德育的上述特点,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而要深刻认识其特点,有赖于教育者个人所具备的深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实施网络德育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三、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德育活动

由于各个学校网络环境不同,技术设备不同、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不同,网络德育活动形式不能千篇一律,而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我校在多年的网络德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爬滚打,逐渐总结出一条 变堵为导,德育渗透,家校互联、网络为桥”的德育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不“堵”学生上网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注重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和实践活动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在网络上建立专题网站,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构建家校网络教育平台,形成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围绕上述思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网络德育活动:

1.          通过手册、宣传画、红领巾电视台等宣传形式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2.          在校园网络出口安装过滤软件(如大拇指),屏蔽“黄”网、“恋”网和反动网站,清洁网络环境。

3.          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中小学学生网站,减少学生盲目上网的行为,有意识地通过这些优秀网站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一位家长说得好:“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4.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和电脑制作辅导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整合课例《鹏城今昔》的教学中,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上网搜索的手段来简要介绍深圳的今昔巨变,从中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感。

5.          建立“啄木鸟心育网”,开辟“知心姐姐”专栏。“啄木鸟心育网”是我校建立的心理教育专题网站,辟有“心理论坛”“心育案例”等栏目,最近我们又开辟了“知心姐姐”专栏,鼓励学生在该栏目中大胆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学校专门指定了几位资深的心育教师及时在网站上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6.          建立“德育”网站,在网站上及时报道社会或学校中某些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开通BBS和电子留言板,让学生对该行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7.          开通“彩虹家校通” 教育网络平台,让家长、老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8.          推行“绿色上网”行动,要求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上网;提倡在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共同上网,共同学习,共同撰写上网学习心得。

通过以上措施,我校德育工作有了显著成效: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不良网上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受“阳光上网工程”表彰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无论在社区、家庭还是在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将继续探索网络德育的手段和方法,不断丰富我校网络德育的内涵。

综上所述,网络德育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模式的挑战,是德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通过网络德育,能让孩子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提高其识别能力,左右其价值取向,激发其斗志,砥砺其意志,增强他们精神上的免疫力,给他们提供健康、有趣的精神食粮,给那些迷失的心灵、困惑的心灵、躁动的心灵送去航标、火把和抚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广大青少年德育工作者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网络德育的新方法,为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