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中学生“诚信”思想的流失与思考
录入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年10月19日

中学生“诚信”思想的流失与思考

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胡雪芹    (215126)

“诚信”是人类文明中永恒的传统美德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在我国最早出自于《论语•学而篇》“言而有信”一词。孔子曾说:“人无信不立”,意即“言必信,行必果”。古人也将诚信称为做人之本、为政之道、治国之纲。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历来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是人们崇尚的精神追求。“诚信”二字不仅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明历史的过去,而且在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都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人际乃至国家交往中应遵守的最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关于诚信的积淀在历代的贤达志士中并不鲜见。历史上唐太宗以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革新当时的浇薄风气。太宗的以德治国与诚信文化的重大特色之一就是讲信用,也能相信别人,从而使得“贞观之治”有两大特色:一是人才济济,而且各尽其才,发挥尽致;二是因为守信而引伸为守法,使政府具有法治的趋向。太宗选择了魏征倡导的儒家道德教化的治国方针,实践证明这样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儿子陶晓光22岁时,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工作,需要一份学历证明书。晓光写信给晓庄学校的马副校长,要了一张毕业证书。在重庆工作的陶行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还有国母宋庆龄,诚实善良的品格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至今为国人所称颂。

在先哲的辛勤耕耘下,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得到不断锤炼、提升,现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颁布以来,人们对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耳熟能详,特别是“诚信”一词,更是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里,成为衡量公民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诚信在西方作为一种思想,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不少思想家将诚信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是正义之源,有约而背即为“不义”。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契诃夫说过:“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诚信是一种资本。在西方各国的发展过程中,“诚信是金”、“交往的灵魂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不断涌现,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体现了“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与国力的飞速发展。

事实上,诚信不仅牵涉到经济领域,它最终影响的,还是人心。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缺乏人之间相互信赖、毫无安全感的国度?一个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素质,而一个社会的信用,反映的却是整个民族的素养和精神。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取信于其他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得誉于其他国家,为国际所信赖。我国前外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席话:“我们经过十五年漫长而艰苦的谈判,才得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要在共同的国际规则下进行竞争,那些在经济领域里搞欺骗、假冒、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守规则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失败,逐渐被淘汰。因此,全中国人都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诚信!”

历史经验表明,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旺,国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诚信无论是对于治学经商、治国理政,还是对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来说,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和哲理。

 

中学生“诚信”思想流失的背后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近年来,它也在一部分人心中流失。社会普遍认为,目前,信用问题在中国似乎越来越突出。假烟、假酒、假荣誉、假文凭……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比比皆是,不少权威性调查报告也不是十分可信。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这块巨石正经受着道德变异的风化。

再看看我们的中学生吧!

校园内,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学生会为自己不做作业而编出种种谎言;考试时他们会偷偷抄袭他人答卷;老师漏扣分数有的学生还暗暗高兴;有的为了得到表扬,偷偷把成绩单上的分数改了;拾到钱,他们会若无其事地放入口袋;厕所中,水龙头一直开着,却没人主动去关一下;不小心碰碎了窗户玻璃,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承认;拿别人寻开心,拨车胎气门芯;随意采摘花朵,破坏小树苗……似乎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今天学生的违纪,诸如破坏公物的现象绝不仅可见于某所学校,相信在教育生活中谁都会不时碰到此类事件。我们痛心疾首:难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这种没有诚实品格、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诚信这做人的根本呢?

1.源于社会的原因:虽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一起抓,可在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人们便纷纷为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憋足了劲,想方设法去挣钱。随之,一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邪念就也悄然而生。新闻中不断爆光的食品事件:禽流感时期,有的商贩还在卖病鸡;金华火腿中有超标敌敌畏;驰名中外的太仓肉松却有人用死猪肉去加工;龙口粉丝中渗入水泥,使色泽光亮;水果批发商将劣质橙子加了酒精和油漆颜料浸泡,帖上标签,摇身一变成了“进口甜橙”……真可谓林林总总、不寒而栗。大家感慨,再发展下去,人们连东西也不敢吃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准则、违反法律的丑恶现象,诸如说话“假大空”、广告中掺假、制作使用假证件、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处在社会环境的大变迁之中,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反面事例让他们迷惑不解:孔子所说的“言而有信”如今真已一去不复返了吗?人与人之间再无诚信可言了吗?

2.缘起家庭的原因:社会上到处都有着坑蒙拐骗,只生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们无时无刻不为自己子女的道德素养担心。他们认为,要是教孩子诚实、守信、负责,就会使他们变得迂腐、傻冒、烦冗,一旦走上社会非得吃亏上当不可。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情不自禁地教孩子去说谎、失信、逃避责任。例如,与孩子一起在公共场所损坏了物品,若是无人发现,他们会领着孩子溜之大吉;答应了别人的事,反而教唆孩子借故推脱,不了了之;拾到东西后,却让孩子据为己有……殊不知,凡此种种孩子耳濡目染,他们慢慢就失去了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好品格。

3.来自学校的原因: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老师们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然而,每堂课的教育目标、任务不一,针对“诚信”的教育内容实际上不是很多,而老师们采用的教法一般都止足于空洞说教,效果甚微。再加上社会生活中极不一致的种种现象,家长们溺爱之心下的“唱反调”,老师们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学校呼唤诚信教育决不能懈怠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希望,诚信意识就应从小熏陶、培养。学校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老师与他们日日相伴,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但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要取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诚信,需师为范。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老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楷模,老师在平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平时应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事情都能做到言必有信、言出必行,为学生树立一个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榜样。

2.结合其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不只是一种道德灌输,更应是一种自我体验。因此,诚信教育不但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还应结合其他各种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感悟。如学习《中学生守则》时,可以根据其中的条款解释诚信;结合每年的“3.15”宣传活动“说说身边打假事”,与学生一起畅谈诚信的重要性;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大人给我们讲“狼来了”的故事,由此启发我们可让学生收集诚信教育方面的故事,并举行演讲比赛。我校最近在几个班里试行“无人监考”宣誓活动,就是诚信教育的一次探索性尝试。我们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奉行诚实原则,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信以成人,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建立一种诚信奖惩机制也未尝不可,可通过家长协助施行。当然,对学生违背诚信的事件,也应用适合于学生的惩戒手段进行批评教育,用学生教育学生的手段加以辅助,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善于从学生身边发掘诚信教育的现实素材。著名教育家朱小蔓说:“生活中时时有德育,校园内处处有德育。”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看来很小却很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做德育文章。亲身经历的事情能使学生不仅加深对诚信的理解,而且能在形成诚信品格时获得较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4.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是锤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单一的说理教育枯燥乏味,说多了会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许我们会埋怨:我都说过几遍了,他为什么还不改正呢?殊不知,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会唯唯诺诺地被动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尤其是初中生,他们觉得自己已成“大人”了,不会乐意去做违背主观意愿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方法,少拿条条框框去卡学生,而要从心灵入手,多去发现他们思想中闪光的火花,走进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对学生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变填鸭式为疏导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是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摇篮,社区是检验学生是否诚信成长的实践场所。可有些教师只抓学生在校的思想工作,而忽视了“三延伸”教育,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社会教育资源的无效闲置和浪费,导致家长对学生在校表现知之甚少,或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如德国教育家阿尔贝特·齐默尔曼所说:“帮助孩子正确认清自己,让他们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他们面临抉择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是家长、老师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在诚信方面也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同时,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多走进社区,发掘市井生活中的诚信典型,揭露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诚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石,是今天的学生明天立足于社会的做人之本。我们应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实践诚信、拥有诚信,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以后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