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课题缘起于下述三个原因:一是社会整体性变革,需要培养和塑造出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这正是教育,尤其是德育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德育的困境与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我国乃至国际上德育界对新形势下的德育理论展来了深入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及时学习并运用这些有益德育理论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二是优化德育过程才能实施有效德育,原来的专题德育活动,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主题随意,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让科学的德育理论在德育实践中充分展示她的魅力,用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来指导、规划初中专题德育活动的设计及其实践,以提高德育实效;三是我们需要德育水平提高的成功来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校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初中有效实施全员德育机制的研究》圆满结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成为常州市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农村优质学校,课题研究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我们将继续发挥德育的成功效应,促进学校各方面建设。
《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的理论价值有三点:
(1)使德育实践活动的“灵魂内核”更加充实。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人的行动受其思想的支配,因此思想是人的灵魂,而正确的理论则是思想的核心,即人的“灵魂内核”。尤其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只有使“灵魂内核”不断充实,即新的德育基础理论更加丰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从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学以及宗教等全方位审视道德教育,这会使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但是对几个主要方面是绝不违避的。我们认为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文化,道德认知与情感等都是应该掌握的道德理论。例如道德哲学主要考虑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问题。它一方面利用哲学的方法,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对各种德育计划、理想和实施计划进行理智的批判性检验,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和建议;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德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以及对道德 ,德育性质的广泛讨论,对德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心理学则关心道德主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如何根据道德哲学确定道德标准进行思维和行动,从而决定德育方法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道德基础理论并付诸实践,德育实践的灵魂内核才会充实。
(2)使教学设计这盏德育实践过程的指路明灯更加明亮。把确定了的道德理论应用于实践,就需要确定计划,程序和方法。而这一活动过程正是教育设计(或称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提出了六个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从这六大设计原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设计出来的专题德育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构建活动环境的四个主要部分,最后必然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意义建构,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显然教学设计理念为专题德育活动指明了方向途径。
(3)构建“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的过程模式。使德育理论的实践方法上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在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中,过程模式是一种与教学实践最贴近,概括性水平最低的模式,它以经验性知识及其他相关理论与模式为基础,通过直观易懂方式,具体描述如何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美国丽塔.·里奇教授归纳出了系统设计六要素:①确定学习者需要;②确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③建立评估程序;④设计、选择传递途径;⑤试用教学系统;⑥安置并维持系统。
六要素与相应教学任务
要素 |
对应的教学事件 |
确定学习者需要 |
需要评估、问题界定、能力或训练要求 |
确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
形成笼统的目标,并以可观察的行为动词详细界定子目标分,分析所需的技能或学习类型的目标与子目标,为促进学习对目标与子目标进行排序 |
建立评估程序 |
形成与目标、子目标匹配的前测与后测 |
设计、选择传递途径 |
根据学科与学习者需要形成教学策略,为实施教学策略选择合适媒体。
在教学策略基础上开发课件,考虑其它可行的教学方法 |
试行教学系统 |
在学习者中试用所设计的课件
诊断学习及课件失败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件作出修正 |
安置与维持系统 |
对系统或环境作出描述,并确定其限制因素,为安置、维护系统开发材料与程序,并定期修改教学活动
分析教学方案的费用 |
不同的系统过程模式,只不过是根据不同应用情境与教学目标,在六要素的排序与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里奇构建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对我们构建“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的过程模式极有参考价值,但不能全部照搬。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结合自我实践经验重新建模,将是对德育理论发展的贡献。
《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的实践价值也有三点:
(1)为初中德育生活化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
青少年学生跟我们成年人一道共同面对着一个复杂多变、信息量大、传递快的社会。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各类社会现象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育人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互动,交流成为德育方式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设计理念指导下的专题德育活动将大放异彩。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这成为德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要解决的问题一清二楚,德育的过程就是师生的生命活动,德育的效果即是师生生活中的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从此德育困境得到缓解。
(2)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人。德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是学生追求自身发展、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活动。这一活动,学生当然是主体,学校教师只是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决不能替代,更不能抑制学生的主题活动。在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运用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来帮助学生对活动目标的意义建构,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教师素质发展和实现学校更高层次的发展为目标,这就是课题的实践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