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10日
点击次数: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许多次谈起怎样读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书不能乱读,尤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那样读多少书都没用。读书是为了用的,如果读了却不懂得利用,那读书就是一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了。不仅如此,它还会挤占我们接触现实的时间,让人的社会实践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形成知性惯性,读书甚至会变成逃避现实的下意识行为。如果书读到这样的程度,那读书真的还不如不读,这样读的书越多,人也就越酸腐没用,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科举是封建统治者麻痹知识分子的手段,为的就是造就酸腐的人,这样的人考中了又能怎样?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中了举的范进正是如此。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这样读书还可能捞个官儿,当今社会那就更惨了,这样读书已肯定没有出头之日。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今天的高考不仍然是晋身之阶吗?是的,但现在高考的作用已经仅此而已,读过了大学以后呢?没有能力照样不成,这等于是科举后无限期侯补,能否上任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争取。今天的社会需要公平竞争,文凭的份量已越来越轻,虽然它仍然有通行证的作用,但也仅仅就是一张通行证了。没有这张通行证进不了大门,那样必须经历更多曲折,但仅有这张通行证也不行,高智低能进了大门又能做什么呢?显然这两者都不可偏颇,所以我们只能“在之中”地把握。读书不仅是为了走门坎,它的自身效用也和这样的说明相差不多,作为基础的学习总是必须的,一定要清楚基础的作用,但又不能把这个作用本末倒置起来。
我妻子出身书香门第,岳父自然是喜欢读书的,我写的书老人也看,他对我提出的许多观点表示赞同,却对我反对乱读书不以为然:“你总说书读多了没用,可你自己不是也没少看书吗?无论如何书多读点总没坏处。”不能说岳父说得不对,但这么说却是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我强调不能乱读书死读书读死书,并不是反对读书,必要的书一定要读,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性,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就好了。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现在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用不到的书我是不会读的,肯读的都是我觉得应该读的书了。我的任何观点都不能绝对,一绝对自然也就成了它的反面,看我的书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凡是我所说明的道理都是这样。
我说不要乱读书不能绝对,但多读些书却可以绝对,观点绝对了就是它的反面,那对的也就错了错的反而对了,它们终于两极同归的一团混沌,这是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如此这世上的事还有没有对错呢?当然有,但要记住,对错只是相对的绝对,既不能把它绝对地绝对起来,又不能因为相对的绝对本身而否定它,否则已经就是绝对地绝对了,那样我们也就没有了谈道理的必要。关于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可以参照我的《混沌哲学概论》,这里只需要明确一点:不要乱读书是个相对绝对的结论。一般情况下,相对绝对的结论是对的,只有处于极端的状态,我们才能把它反过来,与此相反的就是一般错误,但错误在极端的状态下又变成对的了,如此才构成了道理的完整性。
个体的生命相对完整,这是一个三极两混沌的过程,它始于极端终于极端,中间却只是一种极限,极限使整个过程中分为两个方向相反的阶段,这让首尾两个极端的理性结论恰恰相反,但它们极端而反两极同归,结果也就是一个圆了。没有人可以选择初生的环境,人之初是一个当然的极端点,因此不能简单一般状态的结论,这时候是应该多读些书的。我说过兴趣来源于接触,青少年多读些书,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这二者将来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才可能确立一种人生的目标,自信源于成功的积累,但大目标下自然会少一些过程的曲折。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应该逐渐转变,所以读书的方向需要逐步专业化:青少年时代读书是否涉猎范围广泛?成长的过程能否有意识地专业化取向?最终能否摆脱乱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盲目?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学会了读书的标志,当然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标志存在程度差别。
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了,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优势,一直无法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那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涉猎面太窄了,或者就是陷入了人之初的知性惯性,乱读书把书读死了,没有逐渐向着专业化方向转变。青少年多读些书是基础,但是如果不能逐渐实现效用化,那就是没有学会怎样读书,最后可能变成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读多少书都没用。当然要具体分析,一样的状态不一定一样的经历,如果是书读得太少,那就必须把这一课补上去,如果是书读得太多了,那也应该纠正不会读书的笨习惯。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我自身的经历比较正常,我记得我青少年时代还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尽管当时的条件不是很好,但各种爱好却相当广泛,到了35岁时我才意识到:读书是为了用的,不然辛辛苦苦地读书做什么?这让我开始了自身修正,那以后就不再乱读书了。成人之后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应该怎样读书,再读书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儿子,但这对儿子的作用却不是很好,这是我后来才慢慢发现的。儿子天分很聪明,但是对这个道理却理解上偏颇了,他因此读的书很少,以至今天上了大学却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我的道理并没有错,但是给儿子说明得不够全面,以至于使他失之基础造成了误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上的失误,好在现在纠正也还来得及。
调整总是现实状态的反向,读书少的人应该补上这一课,读书太多的人又应该纠正自己不会读书的问题,但是这本身也不能绝对,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可能的状态调整。三国时有个人叫刘劭,他写了一本《人物志》,这是中国论人才的第一本书,刘劭在书中把人才分成了两类,一类是通才,一类是偏才,通才具体方面表现一般,但是却懂得统筹和管理,并且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是领导人才(帝王之才),比如刘帮。刘帮治不如张良萧何,武不敌项羽韩信,但乱世之秋却奠基了刘汉王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才人物。当然他也不完全就是个市井无赖,作为通才需要广泛的能力基础,尤其是出众的组织才能,这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与儿子戏言:乃父最多不过一偏才尔,你却可以向通才努力。他现在的具体状态可以这样争取,但这显然不能作为偷懒的理由,因为通才需要更广泛的知识。
个人具体的经历不同,达到人生过程中极限状态的时间也不固定,有的人甚至终生都达不到这一极限,这种极限的标志是人生确定目标的准实现状态。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以大概地说明这种极限的一般状况,在这种极限的阶段上,读书必需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这本身也是一种状态的说明。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需要什么学什么就够了,没有必要再漫无边际地读书学习,除非只是为了感觉。老死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个极端点,行将就木的时候学什么都没有意义,我是不赞成什么老年大学的,有那时间还不如好好地享受一些天伦之乐……
人应该怎样读书、读多少书合适呢?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要看具体哪个阶段,个人的具体状况,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要学有所用。只要读书致用了,那当然读书越多越好,这本身说明读的还不够呢;如果读了书没有用上,那就先不要读了,还是先想想已经读过的书该怎样用。
怎样让读过的书派上用场呢?这就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件说着简单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的事。一般而言,博学多才自然融会贯通,读书是通才和偏才都必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技巧。要问究竟应该怎样读书,还是先读过几本书再问这样的问题,亲历是走出自身经历围城的必要基础,没有基础谈什么都没资格。一般而言,青少年应该多读些书,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但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克服自身的知性惯性,逐渐实现专业化和效用化的目的性;中年阶段就不能乱读书了,这时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什么才能去读什么,因为后面的时间已经浪费不起;至于到了晚年,如果不是为了感觉,那就更没必要去看很多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