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一边是欣喜 一边是沉重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0日      点击次数:    作者:王琦    来源:坂上初级中学

    我国图书馆发展经历了几次质的飞跃:最古老的图书馆——封建社会的藏书搂,面向贵族知识分子,以少数人占有藏书为目的,属于完全封闭型的图书馆;辛亥革命以后,以传统纸质文献为馆藏的传统图书馆打破了以藏为主的藏书楼的封闭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它面向广大人群,向全社会开放,属于开放型的图书馆;经历了一个世纪发展的传统图书馆受到了信息革命的冲击,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现代化图书馆以信息爆炸的社会为背景,以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为手段,以全球化的网络技术为依托,打破了馆场的固定性和馆藏文献载体的单一性,朝着辐射型、全方位、多元性的趋势发展,属于共享性图书馆。由藏书楼到传统图书馆的飞跃是图书馆性质的革命,由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化图书馆的飞跃则是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的革命,是形式的飞跃。但是无论图书馆发展到哪种形式,馆场、馆藏、馆员却是图书馆永恒的三要素,是图书馆发展的永远的主题。

目前,我国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势头很猛,引入微机管理,建电子阅览室,走数字化道路,呈现出中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有能力有条件的中学已经建起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图书馆,还有很多学校正在大兴土木,投入巨资(相对中学馆),筹建现代化图书馆。这也说明很多中学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开拓意识和现代思想,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图书馆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但是,由于这场图书馆现代化的革命浪潮来得快,来得急,来得猛,有很多理论原则及实际操作问题还没来得及思考和探讨,就已经付诸实施了。这在令人振奋和欣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我认为,最突出、最需要探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定位问题。所谓“定位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建现代化馆的方针、政策、原则等。下面,我就从图书馆的三要素——馆场、馆藏、馆员三个方面阐发自己的拙见。

馆场:浓郁的现代气息体现全新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馆舍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空间,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将成为一句空话。令人欣喜的是很多中学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加大投资力度,想尽各种办法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了各具特色具有现代风格的图书馆大楼。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装饰都体现了以文化为底蕴,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人为主体的全新的服务理念。从图书馆外形看,有的象一本

打开的书,有的象展翅飞翔的鹰,有的象神话中的宫殿。。。。。。寓于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内部各室的装饰和布置看,不再是密集型,单色调,严肃性的高大的封闭装饰格局,实施大开间,用低矮书架半开半隔,借阅合一,方便了读者查找和阅读;用各类艺术装饰替代了传统图书馆墙壁上严肃的“不准。。。…不准。。。…”等标语口号,使读者感到温馨、舒适。清新、优雅、浪漫、整洁的阅读环境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应该说馆舍建设是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定位最恰当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服务理念。良好的环境设施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图书馆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当然,由于很多主客观原因,有的图书馆的馆舍建设还存在着选址不当,设计缺乏创意及、缺乏超前意识等问题。相信随着更多中学图书馆的改造和新建,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意新颖、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图书馆大楼耸立在中学校园。

馆藏:中学图书馆离数字化还有多远

馆藏是图书馆的灵魂,馆藏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任务。人们所说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主要就是指馆藏建设,所提出的“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定位问题”也主要是指馆藏建设的定位问题。但是由于很多人对现代化图书馆的概念还有些模糊,由此陷入了几个误区,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图书馆的概念作一个界定。现代化图书馆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现代化图书馆是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完成采购、编目、流通、检索、统计等各项流程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的图书馆。广义的现代化图书馆是指以多种文献载体(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数字文献)为馆藏特点,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多元化形式的混合型图书馆。它的馆藏内容包括了现实馆藏(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虚拟馆藏(数字馆藏)两个方面。现在我们所提到的现代化图书馆的概念主要是指广义的图书馆。

“走数字化道路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岚清语),这也是图书馆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有人说:21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地方,是信息的集散中心。这些都是对未来现代化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肯定。然而即使是网络遍布的高校图书馆离最终的数字化图书馆还有一段距离。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历史上崭新而最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校一馆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那么作为规模较小、经费较少的中学图书馆来说在建设投资和馆藏建设上怎样定量定位呢?或者说数字化图书馆离中学到底还有多远?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学建馆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只要实现了微机管理,有了电子阅览室,学生看看光碟,或上上网就算是图书馆的现代化了。认为数据库建设是高校科研机关的范畴,中学不需要。只有高校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大型数据库,中学是基础教育,搞数据库建设有些浪费。

实际上,数据库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有些著名的大型基础教育数据库拥有超大容量的数十万种图形、视频、音频等课件素材,上万种各学科教案和上万种各学科的交流的精美课件,大量的可以任意组合的各学科各类单科习题和综合练习,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大型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方便查找和下载,只要有校园网或者有较大内存的服务器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些数据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方便快捷和共享性,它不仅丰富了馆藏,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从长远利益上看,也节省了馆藏建设的经费投资。

第二个误区是:大型辅助教学软件不属于图书馆文献范畴,而是把这类数字文献放在计算机信息中心。

其实,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主要是负责计算机技术培训,构建计算机网络平台,它的性质应该属于“搭房子”,提供网络空间的技术部门,而不是信息的集散地。计算机所辖网络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学科部门、图书馆网页、学生公寓、食堂等板块,教育教学数据库应该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下的子系统,或者是学科部门下的教辅资料下的子系统。退一步说这些大型数据库放在哪个地方并不重要,只要教师能够联机检索得到。但是这样的结构却给学校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两个弊端。一是削弱图书馆的馆藏内容。特别是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来说图书馆无论是在教育理论,教学科研,还是在教育成果等信息收集方面都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最新、最丰富、最有权威性的信息中心。如果没有丰富数字文献馆藏,图书馆的服务是不全面的,档次是不到位的。二是造成重复投资。有些学校是计算机中心引进大型数据库,图书馆也引进数据库,没有统一协调的计划,容易出现重复购买,这对经费有限的中小学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浪费。

第三个误区是:网络化信息资源只能互享而不能共享。这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打破了图书馆的“围墙”,因为各高校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馆际互借能够做到互借互享。然而,中学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一地区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城市学校和村镇学校之间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网络图书馆还达不到互借互享,只能“被别人共享”,因此,物质条件较好的重点学校不愿意在数字化图书馆方面花费物力、财力,这也直接影响了图书馆

现代化的质量。各中小学之间还是“各自为建”,也可以称为网络的“断状拓扑”状态。正是这些模糊的观念,影响了中学现代化图书馆速度和质量。因此,中学数字化图书馆离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构建以重点中学为中心,以宽带教育城域网为平台的网上图书馆还是个遥远的梦想。

当然,一个具有完善馆藏的现代化图书馆的建成不是朝夕之事,它是个渐进的过程。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物力、财力、人力,量力而行,既从实际出发,又带点超前意识,逐渐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

我校在馆藏建设方面,定位一定要高。在选择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时,应该在联机编目、与广域网的接口、网络系统安全和预留空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我校已建成校园网,校园网、互联网二网相连已经成为可能,如果建好网络图书馆,教师无需进图书馆就可以在终端笔记本上进行网上检索、预约、续借,最主要的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查询和下载资料信息,可以为教师提供非常便捷的丰富的文献信息服务。因此我馆的馆藏建设重心应该向数字化馆藏方面转移,建立以大型基础教育数据库为信息中心特色馆藏。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体,以特色馆藏为中心构建优化馆藏结构,促进馆藏建设的良性循环。丰富合理的馆藏是图书馆优质服务的物质基础,优质服务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档次,促进图书馆流通工作的良性循环,树立起全新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

馆员:馆员队伍建设  永远的心痛 

图书馆的馆员是图书馆三要素的主体,是沟通馆藏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吴建中博士说:“一个新的设施可以给人一时的新鲜之感,但是要使人长新,就需要有一种永久的吸引力,那就是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在这里吴博士也强调了馆员在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图书馆对馆员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就曾经指出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是一个有能力察觉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价及高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国内图书馆界也对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崭新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精通图书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对信息的确认、筛选、分类、评价和概括等能力;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懂一点外语等。可以说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然而提起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队伍结构的现状,应该说是很沉重的话题。形象的说图书馆就是一个老弱病残的收容所,临近退休的、身体不好的、不能胜任其它

工作的都统统放到图书馆。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造成了图书馆馆员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素质低、专业人员少,流动性大的现状。很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也不满意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现状,也知道馆员队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具有专业知识的能做好的不愿意来,来的缺乏专业技术做不好,然而他们却无奈于现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恶性循环呢?大致有三点①馆员自身缺乏学习的意识。②学校管理者对馆员培训不重视。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是新兴学科,对不是专业毕业的馆员来说是都是陌生的,不经过专业培训是很难胜任的。在馆场、馆藏、馆员三要素中,馆员是图书馆的主体,然而在三者的投资建设中,比例极不协调,馆员队伍建设几乎是零投资。③图书馆员的地位和待遇偏低。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员应和教师或教辅人员同等待遇,然而事实上中小学馆员待遇是和学校的职员工友同等的。这对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障碍,对馆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个打击。④职称评定审批繁琐,而且只能评到中级,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来说,望而却步。上述总总原因,严重影响了图书馆队伍的建设,令人沉重的是道理非常简单,却无奈改变现实。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对广大图书馆人来说,是永远的心痛。

如何使图书馆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图书馆人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其次各级领导要十分重视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第三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吸引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图书馆员从保管员到服务员到导航员的飞跃。这是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机遇。

拥有一支优秀的图书馆馆员队伍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保证。因此,中小学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定位要达到“精、专、广、博”的高素质,以图书馆人的丰富知识和良好的服务引导读者在浩瀚的文献信息的海洋遨游,提升中学图书馆地位和学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