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0日      点击次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有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借助讲故事诱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除了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在班上,我每周设立一节“故事会” ,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故事比赛。故事会上,学生轮流讲,或同桌互讲,做到人人必讲。学生为了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大多数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方面的书。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故事书已成为每个学生每天生活的必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二、把“教材”变为“学材”引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交友”,非常重要。“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强化5种基本读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读法去进行课外阅读。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三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四选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支取所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此外,教会学生写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圈划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不一而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切记要求过高,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乐趣。

三、介绍优秀读物促读

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旺盛,对世界的认识更广泛,阅读兴趣更浓厚。此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促使其多读书、读好书由为重要。因此,我常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读物。

1、就文体扩读。老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揠苗助长》,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太阳》、《冬眠》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让学生读;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后,可参考大纲中的“小学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2、因作者促读。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紧接着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写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我找来一幅鲁迅的肖像,拿着一本厚厚的《鲁迅散文集》走进教室,为学生们饶有趣味的朗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了冰心的《再寄小读者》,介绍读她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小桔灯》等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了白居易的《暮江吟》,介绍读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美妙的小诗;学习了安徒生的《买火柴的小女孩》,介绍他的作品《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3、据内容导读。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鲸》一课之前,让学生去寻找、搜集有关介绍“鲸”的知识的短文;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花》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这样,学生就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开展活动激读

    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还应当适时举办朗读会、妙词美语推荐会、课外阅读信息交流会、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阅读效果,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让学生与书为友,让书伴学生起步,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应当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