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三得的小实验 | ||||||||
|
||||||||
八年级物理是学生的一门新学科,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一段时间下来,留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我发现新同学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这一发现促使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关注实验教学的设计。 在“蒸发”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我确定了三个教学重点,一是“蒸发的概念”,二是“蒸发的条件”,三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继而思考如何进行重点突破。我思索着把突破口所定在实验上。研读教材,书本上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何感觉?”我觉得这个小活动安排得好极了,可作为“蒸发的条件”教学的支撑点,便细加揣摩起来……这一揣居然是福至心灵,揣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妙策,真可谓好事多磨啊! 课堂教学开始了,我的雕虫小技上演了。我在四只小烧杯中倒了半杯酒精:“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做个小实验。我这里有四只烧杯,每组一只,依次往后传,请每个同学将鼻子凑近杯口,嗅一嗅里面是什么液体?再用食指在液体中浸一浸,横放在空中,体会一下手指有什么感觉;然后向食指持续吹气,感觉有什么变化?”学生开始好奇地活动起来,他们仔细地观察着、体会着,神情那么投入,已做完实验的学生开始嘀咕起来,忍不住地在交流自己的感受,等到每个学生做完实验,一幅幅舒展的笑容似乎在向我透露,他们心中似乎已有所有问题的答案! 小实验完毕,接下来便是教学的重点突破。“嗅”成为“蒸发的概念”教学的立足点,学生嗅出了气态酒精的存在,知道了它来自酒精液面;“浸”成为“蒸发的条件”教学的立足点,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蒸发在吸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蘸上酒精后示数在下降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坚信了“蒸发需要吸热”;“吹”引发了学生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问题探究。“嗅”、“浸”、“吹”一气呵成,操作起来快捷简单;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带给了学生真切的体验,牵动了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有感而悟,激活了教学情境,致使教学的重点突破如关公过关斩将,令人酣畅! 下了课,学生课堂上的神情和表现使我深有感触。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在教师看来,似乎可有可无,但经巧妙应用,却成了教学的活动的恰当的支撑点,同时也激活了教学气氛,激越了学生的思维,对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却是不可或缺的!自己平时特别强调物理学习要注重理解,通过实验等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物理现象,领悟物理规律,这不就是很好的“理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