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实验教案
录入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9年02月18日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知识目标:说出人口剧增给地球造成的压力,说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有效措施,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调查、探究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科学探究方法;认同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与人口”栏目的录象资料;准备一个人一生大约需要从环境交换多少物质的数据;实物投影仪

  学生:调查自己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我国不同年代人口的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

探究晚育的意义

课堂小结

播放“世界与人口”栏目录象,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出示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的资料,组织讨论。

出示一个人一生大约从外界需要获取多少化合物的资料,引出所要解决的矛盾,即人口与资源。

启发学生联系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提供图片,让学生总结。

看录象,引起对问题的思考并初步养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展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即家族人口数量变化。

分析资料,进行讨论。

分析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书,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过的生殖发育内容,探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书中资料,运用数学方法探讨解决问题。

看图总结。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分成45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发言。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学生:

调查人们都吃哪些食物。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怎样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各小组带上自制的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预习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知识,上网查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并结合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病人,课堂上表演。

课时分配: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无机盐与维生素
种类
缺乏时病症
相应食物治疗
膳食纤维

 

小结,谈收获

 

 练习巩固

作业:进一步探究


认真听题,积极思维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常见食物成分表,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答案。

 看教材第23页中的插图,学生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

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并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

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不同。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如: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积极、涌跃通过医生看病的活动,轻松、愉快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根据活动情况将相关知识填入P251P262

积极发言,谈自己收获及感想。

 

 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可小组讨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巡视,指导学生查阅表格。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创设情景,指导学生看书。

巡视检查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给予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到各个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减少实验的误差和注意安全。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维持其学习积极性。小结有关内容。

巡视指点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相关的实验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

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插入练习P35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1

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合理营养
1.
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
什么是合理营养?
3
该怎么做?
4.
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

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二、食品安全

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包装食品的安全。(会读包装内容)。

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有一双火眼金睛)

2、预防食物中毒


  3
、防止食品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4、了解绿色食品。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方案一:学生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师生、生生合作为该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文明公约。再次为家长重新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方案二: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方案三:4人小组合作,以课题形式展开调查,收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写出调查报告,课堂上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并用所学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为长辈敬孝心。(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学生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就课前询问了解的常识进行组间交流。
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学生听取有关知识,并可提问和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1、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2、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学生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方案一: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方案二:根据讨论提纲小组自主合作讨论人类活动与环保、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绿色食品资料,以便拓宽视野,并自主地在课外收集此方面的信息(如转基因食品)(可通过剪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相关节目、VCD光碟等途径获得。)

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学、组织全班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对比了解科学知识前后对健康生活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教师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合理营养。


课前提出课题(调查当地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调查因不注意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补充某些内容。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表演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调控。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39页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该方面的信息。

展示讨论提纲,指导阅读,鼓励学生课外学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讲授新课]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课前认真地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城市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

  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对。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学生:各小组按5点取样法算出,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3)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学生:(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略)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

        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

  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

  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动脉artery):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管壁厚、弹性大、血流快。

 

2毛细血管: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壁薄、血流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便于血液与组织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3静脉vein):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慢,管内有静脉瓣。

   激情、质疑

 

 

 

   分组实验

 

 

 

   探究、解答

 

  

 

 

解决疑惑

 

 

 

 

 

 

归纳总结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列举生活中三种不同的流血情况,分析原因,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出示探究问题

  

 

 

 

巡视指导

 

 

 

 

   

 

指导帮助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材分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陌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演示实验----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心脏肌肉发达、收缩有力,像泵一样将血液泵至全身。

 

2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既能运输营养物质,又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激情、质疑

 

  观察、思考

 

 

 

看书自学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思考、看书

 

 

 

自学、归纳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组织学生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心脏模型(猪的心脏)

   提出观察问题

 

  

 

 

 

解惑、答疑

   

  

 

指导帮助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人体的生命之河?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

  

指导看书(插图)

 

小结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  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反射(reflex

人体(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课时

 

 1、反射弧(reflex  arc

 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参照书P101)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

  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 

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四节   激素调节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性激素入手,通过资料分析、看书自学、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归纳出有关内分泌腺、激素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激素调节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什么是内分泌腺,以及激素调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实验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  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4  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情、质疑

  兴趣高涨

 

 

 

 

 

  看书、自学

 

 

 

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分析讨论

 

进一步明确

 

得出结论

 

 

   根据要求,独立设计对照实验

 

进一步巩固

 解答

    组织学生资料分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解释、说明

 

 

 

 

点拨、指导

 

 

补充说明:胰腺和胰岛

胰腺外部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内部胰岛是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

 

 

指导学生看图分析

 

 

 

解释、说明

 

 

 

 

 列举实例

 解释、说明

 

 

 

   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完成技能训练。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模拟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以酸雨和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制定计划---模拟探究---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制定酸雨(acid  rain)对生物影响模拟实验

 

 

 

2、小组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认同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空中死神

废电池----汞或镉造成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危害人类健康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含氟制品---臭氧层破裂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进一步巩固

 

解答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模拟探究

 

 

  方法指导

 

 

 

点拨引导

 

 

 

 

  归纳总结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外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让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拟定实验计划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较以往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拟定计划、报告结构交流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3  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教学策略:拟定计划---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强调注意问题:安全、分工、协作等

 

 

 

 

 

 

 

 

2、认同责任,提高认识

 

 

 

 

 

3、自觉遵守, 从我做起

 

 

 

拟定计划

 

  实施计划

 

 

  完成调查报告

 

 

  分析结果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制定保护计划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拟定计划

 

 

  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方法指导

 

 

 

 

 

 

点拨引导

 

 

 

 

 

 

 

 

  归纳总结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