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实验教案 | ||||||||||||||||||||||||||||||||||||||||||||||||||||||||||||||||||
|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知识目标:说出人口剧增给地球造成的压力,说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有效措施,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调查、探究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科学探究方法;认同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与人口”栏目的录象资料;准备一个人一生大约需要从环境交换多少物质的数据;实物投影仪 学生:调查自己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教学设计: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②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③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④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①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②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①学生分成4~5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发言。②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学生: ①调查人们都吃哪些食物。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怎样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各小组带上自制的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③预习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知识,上网查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并结合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病人,课堂上表演。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讲授新课]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课前认真地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城市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 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对。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学生:各小组按5点取样法算出,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3)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学生:(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略)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材分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陌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演示实验----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 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激素调节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性激素入手,通过资料分析、看书自学、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归纳出有关内分泌腺、激素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激素调节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什么是内分泌腺,以及激素调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实验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 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4、 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模拟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以酸雨和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制定计划---模拟探究---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外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让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拟定实验计划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较以往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拟定计划、报告结构交流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3、 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教学策略:拟定计划---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