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成果
录入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1年05月30日

 

获 奖 证 书

 

初中生物实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探讨及应用

-------《初中史地生学科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

摘要:本文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材组织教学的模式,综合地运用各种实验情境教学模式,并以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围绕一种常见植物的几个生长过程来实施各种教学和实验,这样可以将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将无形的、抽象的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一个有生命的、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联系在一起 ,系统的组织自己的各种学习活动,设计一种新的生物实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    生物实验    实验设计   情境体验 

300多年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然后才由细微的末节生出普遍的理科;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实地确定。”现代认识论的观点认为,从生动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辩证途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于表象的感知中,逐步升华到理性的深层认识。

生物学研究各种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学科,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应尽可能走出教室,以一种自然的开放状态去组织教学。我们在开展《初中史地生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初中生物实验情境体验教学进行了探讨,这里的实验情境不仅仅是指教材在课堂上安排的探究实验,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来设计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观察、记录等一系列活动。

本人在上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内容时组织初一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了花生的种植和观察,下面就以它为例对生物实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实验背景

因为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绿色开花植物是作为一个重点学习内容,教师从一开学就组织学生进行种植花生,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观察对象,学生生活的周围虽然有许多生物,但学生平时却很少会这么仔细去观察、研究,所以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后,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轻松、且有趣,还可以就地取材,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就可以将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将无形的、抽象的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一个有生命的、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联系在一起 ,相对来讲学习起来就比较直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较强,不仅改变了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还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观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种实验情境的体验效果将是课堂无法比拟的。

二、实验目标:

1、通过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种植能进一步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2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3、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和和教学条件的研究

1、选择实验品种的条件
     
要选择和培育教学用的生物载体,这是此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因素它必须满足以下特点:a. 在时间上、内容上适合于教学   b. 常见容易观察和实施实验,这样也可以充分开发社区资源、校外资源,整个的教学才有可行性。c.学生有一定多的课余时间,学校有较多的生物教学课时安排。
    2
、本次实验品种的选择    

花生为豆科作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植物王国里,花生是独有的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而且一定要在黑暗的土壤环境中才能结出果实,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落花生 学生对花生的果实很熟悉,但对它的生长过程不太了解,很少亲自观察过,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另外花生的种植也较简单,有的家庭偶尔也种植一点,有一定的社区资源。而且花生从种植到开花时间就一个月左右,还是比较符合教材安排的观察绿色植物的一生的教学要求的。

四、具体的实验和学习内容分析和安排
   
教师先根据花生的生长周期和各阶段特点制定基本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将方案提交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修改形成最终方案。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和教学载体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

第一阶段(课上完成):实验准备

1、实验知识准备

     花生种子与新植株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② 花生种子是如何长成新植株的?(浇水、施肥、培土等)

③ 花生怎样开花结果的?(开花时间、数量、地下结果的特殊情况等)

2、实验方案设计

①初步设计验证实验。

小组思考:要将花生种在什么地方?怎样观察种子的变化?几天进行一次观察?一共要种多少粒种子?要施哪些肥料?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②研讨实验的可行性

设计好验证实验后,各小组还要在教师的参与下,对本组设计的实验进行研讨,看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完善的继续完善。

第二阶段(课上结合课后完成):实施实验

1、种花生(课上)

利用花盆等器皿种花生。学生带来了土,复合肥,有机肥等。由于学生带来的土壤不同,有黄土,还有沙土,因此教师特意让学生进行了比较,为后来对比黄土沙土中花生成长的不同打下基础。

2、日常养护管理(课上结合课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浇水、施肥等活动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重点养护工作,如什么时候要施肥或培土等

3、观察和记录(课上结合课后)

学生在这次的实验活动中,重点培养的是观察和记录能力。

1)、观察:要求做到细致认真,方式多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观察花生的发芽、开花、结果情况。

2)记录:要求实事求是,方法多样。

教师向学生提议,可以采取写观察日记,画观察画,或者采取将文字与绘画相接合的形式记录,或者直接用拍照的方法记录。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又是自由选择,同学们大部分采取的都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记录方式。

第三阶段(课上完成):交流与共享

1汇报验证结果

同学们汇报的验证结果有:

     花生种子发芽时的各部分变化。

②花生从种植到开花的时间,开花的数量,花的分类等

花生的果实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

2、共享意外收获

同学们在种植和观察花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意外收获。

例如:大家发现,自己当初设计“一天一观察”的观察时间很不科学,应该按照3天,5天,一周,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间隔来进行观察;各个小组的发现还包括:沙土地里的花生比黄土地里的花生长得好;为种子浇水要及时,否则就会干死;植株生长发育中花生需水量较少,但由于种在花盆里,容易干,还是要经常浇水的。为种子施肥要适量,否则就会“烧”死;天冷了可以在花盆上罩上塑料袋,但要记得经常通风换气,不然会闷死……

五、实验评价与反思

1、学生方面

本实验在实施过程的最后阶段,因为是9月份学生开学后种植的,由于后期冷空气频繁降临,没能坚持到收获就冻死了,但本人认为学生亲身经历了这种一系列的实验情境后,所收获的远远不是教材和课外书上的关于种植花生的知识,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和信任,自己的责任感等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教师方面

教师指导实验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首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强化学生实验和观察的目的性,知觉的选择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本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种子与植株的对应关系,植株生长发育与光、水、肥的对应关系以及花与果实的关系,促使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抓住重点进行思考,形成个人的感悟和体验,促进知识的建构。第二指导比较与鉴别,强化观察效果。花生开花了,为什么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开的不同位置以及后续发展的不同现象,得到“不孕花”和“孕花”的两种不同概念。通过比较沙土地的花生和黄土地花生结果数量的多少,得到花生因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沙土有利于果针的入土的知识。由于一时聚餐疏于照看,忘把罩在花盆上的塑料袋取下,有的花生植株差点死掉,通过与正常照看植株的比较,认识到植物是需要呼吸的等等。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在日常的常规教学中应综合地运用各种实验情境教学模式,并以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围绕某种常见生物来实施各种教学和实验,这样就可以将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将无形的、抽象的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一个有生命的、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联系在一起 ,系统的组织自己的各种学习活动,设计一种新的生物实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唤醒情感》  李秀伟     山东教育出版社

 

 

 

 

 

 

 

 

 

 

 

 

 

 

 

 

 

 

 

 

 

相关 论文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大刘寺 电话:0519-867379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