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宏观上看,从来就没有所谓“非功利”的教育,只要有教育就会有教育目的。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都是“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是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教育,就是影响,就是感染,就是对人格灵魂的熏陶与引领。 所谓“教育艺术”,往往正是体现在对学生“抑其恶,扬其善”的引导之中。 所谓“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是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谈心;作为班主任,“走进心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富有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全体学生的心灵。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灌输——教育者在系统地实施自己预定的教育步骤的同时,还应该敏锐地发现并细心扶持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凡小事里所蕴含的善良萌芽,我们还要善于从学生的失误中、从班集体的挫折中挖掘其潜在的积极的教育因素。 善于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凡小事或重大挫折中的教育效益,善于变偶然现象为必然教育,仅仅靠教育者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 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家长之间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