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教育绩效
更多>>最新更新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专题网站>>绿色学校>>环境管理>>坂上初级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环保知识讲座(一)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11日 点击次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如何创建绿色学校
坂上初级中学 张丽萍
1996年,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发了一个《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在这个纲要中推出并发起了一项全国性的环保教育活动。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全国级别的绿色学校,两年评选一次,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表彰了第一批共105所,上海3所,浙江4所我们江苏是4所(溧水县的白马中学、常州第一中学、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徐州市光荣巷小学)到了2003年3月,又表彰了第二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共179所和177名绿色学校园丁奖。上海6所,浙江12所、江苏15所,其中我们苏州市2所。一所是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一所是吴江市芦墟镇中心小学。第二批被评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的负责人,通过评选,可被评为全国绿色园丁奖。
第三批全国表彰绿色学校是在2005年,第三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推荐名额是208所。这样看来,到2005年为止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总共也只有490所,不到500所;其次,在全国各省市,都在开展省级、市级绿色学校评选活动,全国已有2万多所学校成为各种级别的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和世人的关注。
一、绿色学校的产生
(一)世界环境教育简要历程
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人类的共鸣。随着白色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召开了第一次探讨保护地球环境的,叫“联和国人类会议”,中国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强调了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环境教育会议。会议呼吁“它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和及其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的主题是“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肯定。要求教育关心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未来“合格而负责任的公民”。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要求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的教育等融合”,确定了“可持续性教育”的理念。为“绿色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21世纪70年代,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3年~1983年),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环保工作开始受到关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在中学的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
发展阶段(1983年~1992年),国家教委在87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和生态的渗透教育,有条件的开设选修课。
提高阶段(1992年~至今),92年国家教委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育内容中的环保知识和教学要求;95年在北京召开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教材表彰大会;96年,开展了全国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三)“绿色学校”产生背景
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首次推出全欧“生态学校计划”,也称“绿色学校”计划。到2001年初,这个计划已扩至21个国家近600多所学校。实践证明,创建“生态学校”对推进全民的环境意识具有显著的效益,此后“生态学校”的概念和实践方式被广泛在世界各地传播。澳大利亚、印度、美国、泰国、南非、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引入“绿色学校”理念,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1996年中国国家总局、国家教委、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提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2001年表彰了第一批“绿色学校”创建先进学校,随着创建活动的发展,将逐步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正规教育的全过程。我国的“绿色学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将逐步得到完善。
二、“绿色学校”的概念和创建意义
(一)“绿色学校”的概念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第三部分第17条中强调;“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保意识。”所以说,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
1、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
2、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社区,使更多的人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3、创建“绿色学校”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效途径。
4、创建“绿色学校”,学校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方面,提高管理水平,营造优秀环境,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通过节电、节水、节纸等措施可减少事故隐患,减少经费,节省开支,是一个三赢的项目。
所以,创建“绿色学校”可以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不断汲取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同时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原则
(一)整体发展的原则
就是学校在现有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各个管理领域,如行政管理、教研教科管理、德育、少先队管理,后勤管理。都要融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积极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共同参与原则
创建“绿色学校”,不单是校长的事,也不只是学校中某一部门的事,它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校长、中层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共同参与,为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发挥各自的作用。这里校长的重视、指挥、决策是极其重要的。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也离不开家长、专家、社区、媒体和环保部门、政府机构的参与。
(三)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应当是一个长期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正象我们现在在创建活动中从市级到省级,再向国家级努力一样。在创建活动中,在学校的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之间在经费、设施、师资、生源、资源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个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创建“绿色学校”包括以下6个步骤:
㈠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机构。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应形成学校正式文件,让各条线、各层次、全校师生,人人明确。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机构,即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学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代表。
㈡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⒈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
⑴成立调查小组,成员由学生组成,教师指导,确定主要调查项目
⑵确定调查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教育的现状和校园环境现状
环境教育现状包括:
·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和效果
·师生对于环境知识的了解
·课外、户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师参与环境教育培训和环境教育科研等
校园环境现状包括:
·校园建筑物的环境特性,如:采光、温度、湿度影响
·校园绿化、美化情况,如:绿化面积,树木花卉的种类和布局
·校园环境现状,如:教室、办公室、仓库、食堂、厕所、锅炉房、图书室、实验室的环境现状有无污染
·废物回收和处理情况
·师生健康、公共卫生现状
·学校每年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
·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措施及其效果
·学校周边环境现状和影响学校环境的因素等
⑶确定调查方式,调查小组依据调查表进行逐一调查,方法可利用观察、问卷、采访等形式进行。
⑷调查结果分析:调查小组将调查情况、数据资料汇总,递交“绿色学校”领导小组作为计划和决策依据。
⒉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根据调查结果,“绿色学校”创建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从环境知识教育和学科渗透,课外、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局等几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⑴环境知识教育和学科渗透
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可以开设环境教育课,进行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环境知识。
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与社会实际问题和个人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各科老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不失时机的从知识、技能、价值观、参与等方面进行渗透。
⑵课外、校外和社区活动
·创建“绿色学校”,要求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课外、校外和社区环保活动
·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设计一些活动,如:“植树护绿”、“我为小鸟搭个屋”“废旧制作展评”“、回收月饼盒”等活动。
·围绕环保节开展活动,如:
·向家庭、社会延伸的环保活动,如“我和父母谈环保”、三个100的活动、“不在野外焚烧秸杆的活动”
·与综合实践相关联的活动,如:“对母亲河的调查”、“社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垃圾情况调查等
⑶学校内部环境管理,实行节纸、节电、节水、节粮、垃圾减量及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的产生,妥善处理污染物,遵循水、大气、噪声、放射性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环保法规,保障师生安全、卫生和健康要求。
⑷绿化美化校园。学校应制定和实现全校的绿化美化等计划措施,同时还要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对健康、卫生和环保等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相关的计划。
㈢实施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
组织培训,充实所需的资料和设备,建立“绿色学校”挡案等措施是实现创建“绿色学校”计划的基本保障,并为学校内部的评估和外部的评估验收提供依据。
1、培训
教职员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学校应积极为教职员工提供参加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三个方面: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概念。培训可分为全国、省市和本校几个层次。
2、创建“绿色学校 ”所需的资料和设备
力所能及的提供一定的资金,充实更新教学资源,包括关于环境类的书籍、报纸、光盘、挂图、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和活动场所。
3、信息交流
将创建“绿色学校”有关信息,如计划行动方案及取得的经验,通过通讯、简报、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不同形式不断向学校内部和外部传播,并将学校外部的信息传输到校内,建立各种信息渠道,不断获取有关“绿色学校”环境专题、环境保护的有关信息。
4、建立“绿色学校”档案
“绿色学校”档案是学校创建过程的记录,档案也是对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进行评估的依据。
“绿色学校”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环境教育的计划、方案、项目等文件
·学校内部环保的规章制度
·会议记录、大会的发言稿、有关活动的报告、总结
·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记录、录像、照片、网页
·有关本校创建“绿色学校”的相关新闻报道的材料、复印件
·有关环境教育的教案、方案、多媒体软件、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科研论文、书籍等
·学生的环保作品、宣传资料、广播稿、问答卷、调查表
·环境教育方面的图书、报刊及使用情况登记
·各种在环境教育方面的获奖证书
·校园环境管理方案和实施情况(绿化景点、节电、节水、节纸的方案和结果)
·用于创建“绿色学校”的财务情况
·领导、教师参加各级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方面的培训的记录和相关活动证明
(四)定期自我检查和纠正
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申请验收或命名
在自我检查和纠正的基础上,按照具体级别的“绿色学校”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验收。
(六)不断改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