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教育绩效
更多>>最新更新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专题网站>>绿色学校>>环境管理>>坂上初级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环保知识讲座(二)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17日 点击次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可怕的白色污染
坂上初级中学 王琦
白色污染”是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如塑料袋、塑 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等的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现象,称为“白色污染”。
近几年来,许多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对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客观上也大大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去一趟农贸市场,常常可以带回来几个、甚至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塑料袋,装鱼肉的、装水果的、装蔬菜的、装主副食品的……回到家里,这些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就直接成了垃圾被丢弃,形成白色污染。
远离白色污染,只有从源头抓起。塑料包装制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要禁止使用塑料袋,恐怕是难以真正收到成效的。重要的不在于使用,而在于使用后的处理。
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有的,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到处飞扬的白色污染物,问题在于塑料袋使用之后怎么办?在有一些单位、学校、商店,均设有分类垃圾箱,把各种废弃物分门别类存放,可最后还是在垃圾车里混在了一起。
远离白色污染,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事关我们子孙万代的生存环境。对于我们每一个平民百姓来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废弃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养成不乱扔塑料包装品的良好习惯,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人人都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不使塑料包装品成为垃圾,那么,远离白色污就绝不会只是一个梦。
有人说,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我们是不是可以期待塑料被完全替代的那一天呢?
在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是GPS(俗称白色)泡沫塑料餐具 ,其年消耗量在100—130亿只左右,大量弃置的泡沫塑料快餐具散落,形成众所周知的“白色污染”。由于GPS泡沫塑料消耗的是无法再生的石油资源,用作发泡剂的氟利昂被科学界认为是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元凶”,它无法自然降解,一旦合成则永远存在。即使老化也不会分解,埋在地里会使土壤劣化,焚烧处理又会产生10余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故而成为灾难性的“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既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蚀,也不容易自行降解,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残留于土壤中,会造成土块板结,地下水难下渗,土壤盐碱化,粮食大幅度减产等系列恶果;游荡于天地间,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添加剂慢慢释放出来,会污染水和大气;牲畜或者浮游生物一旦误食,因难于消化而积贮于胃内,轻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重者导致死亡;机组吸入塑料垃圾影响发电,螺旋桨卷上塑料垃圾,危及船运安全。
目前,我国光是每年扔弃在铁路沿线的塑料快餐盒就达8亿多只,加上城市快餐业的发展,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未经回收,被大量的散落在环境中,重量在8万吨以上。
我国市场上目前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都是不可降解塑料,以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相对分子质量达2万以上。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到2000以下,才能被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所利用,变成水和其他有机质,而这一过程需要200年。如果将其填埋,将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减产。对其焚烧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其中有一种叫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也有很大危害。
据新华社上海
白色污染”对人们已不陌生,大量被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农膜正在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两边,铁路沿线,水面上以及近郊的树枝上随处可见它的踪迹。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途径是由于人们随意的丢弃和缺乏良好的处置方法。目前,我国光是每年扔弃在铁路沿线的塑料快餐盒就达8亿多只,加上城市快餐业的发展,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未经回收,被大量的散落在环境中,重量在8万吨以上。
“白色污染”会对环境产生两种危害,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危害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在大城市、旅游区、水体中、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潜在危害是指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
玲玲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但医生说孩子有先天性尿道下裂畸形。这如同给了全家人当头一棒———倒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白色污染”的恶果。
无独有偶。近据报道,重庆市每年约有700名新生儿患有尿道下裂。专家认为,致病的重要原因是白色污染。
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存环境的质量,已是维护人类健康迫在眉睫的事。为了后代的健康,孕妇更要留意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如室内空气质量、家庭装饰建材、塑料制品的卫生要求及食物的安全性等。
春意正浓的长江葛洲坝坝头两岸的绿色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江面上漂浮、涌动的“白色污染”令人作呕:二江电厂的拦污栅前已经被堵得看不见水面,废弃的白色塑料泡沫、快餐碗盒、生活垃圾以及腐枝烂叶随处可见。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上游沿江两岸堆放的垃圾和轮船上丢弃的生活垃圾。有关人士表示,这些“白色污染”给电厂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水位落差减少,影响发电,并严重磨蚀水轮机的叶片,妨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多年来,为了综合治理“白色污染”,葛洲电厂已经投入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汛期到来之际,电厂都要组织人手进行打捞,由人工打捞到组织船只打捞,现在又耗资一百七十万元人民币专门请人设计、制造了三台清污机,配备专门打捞人员,但污染始终得不到根治。
更令这位人士担忧的是离葛洲坝仅三十八公里的三峡大坝正在高速建成,如果不彻底根治长江上游的白色污染,对三峡大坝的影响将也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认为要消除“白色污染”必须在禁止一次性难降解塑料包装品的同时大力发展其替代产品,即以纸代塑和可降解塑料制品。台湾开发出利用石油的副产品聚丙烯生产的一种环保合成纸,就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
目前,白色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重大的环境问题。大量的塑料袋、包装盒等使市民的生活环境脏乱不堪同时使得政府每年在白色垃圾的清理和处置上花费大量资金。因此,从污染源头抓起将是非常行之有效和重要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来源于大众消费购物。
关于减少白色污染(一次性塑料袋)的建议存在的社会问题:全北京市总人口(包括外地人员) 1000多万,几乎所有的人都离不开塑料袋,可是谁都知道塑料袋是一种极为浪费资源的产物,只苦于一直找不到替代物,因为北京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没有人会去用菜篮了,因为那在现在人的审美中看来也许是一种落伍,或许是一种影响市容。
如图书大厦可以生产一种较为耐用的纸袋,不是普通的纸袋,而是每个纸袋上面印有电脑可识别的数码条。如果一个人第一次来买东西,商店自然可以给他一个纸袋,当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如果还用上次来的那个纸袋,那么厂家(图书大厦)即可作一定量的打折,使用次数越多打折也就越让人心动。当然,亏本的生意不能做,但是厂家省下来进塑料袋的钱,就完全可以用打折的方式回赠顾客,省下来的还可以办定期的抽奖,这样其实更是一种节约塑料袋的好方法。
如果一个学生平均1个月去图书大厦买一次书的话,全北京受义务制教育的的学生有110万人,再加上其它的学生也要有200万人左右,那么就这些大、中、小学的学生一年就要用掉2400万个塑料袋,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呢???如果一个纸袋按照可以用6次的话,那么一年就将节省下来2000万个塑料袋。而且纸带是可以由厂家进行来进行回收更换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带子用坏了,厂家代理回收这些废纸带,更换相应的新纸袋,打折方式按照原来的号码进行,这样回收了的旧纸袋可作为新的资源回收变为纸浆,造新的纸袋。
近年来,塑料制品的生产呈上升趋势。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注意到:废旧塑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塑料制品广泛的使用的确给人们的物质需求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使用后的塑料制品大量地被抛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城镇、城郊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已形成了触目惊心的“白色垃圾场”。仅据北京一个城市的调查:每年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约0。132万吨)、废农膜675万平方米(约0。3万吨)。全国废弃塑料物的总量是庞大,1995年便达200多万吨。
面对“白色污染”的迅猛蔓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提出种种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一些地方的“白色污染”的状况有些控制,但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一公害仍然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城镇、铁路、交通干线、风景区极其棘手的环境问题。我国现行防治“白色污染”的立法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具体表现为:
1、立法形式的单薄性。这是指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专门防治“白色污染”的法律文件。
2、立法观念的落后。
3、立法内容的软弱性。
二、针对我国防治“白色污染”的立法现状,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增设有关防治“白色污染”的原则性规定。
2、由国务院制定颁布《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其中应明确规定: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获利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包装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三化的指导方针,具体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当然,“白色污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问题,它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只有将各个因素综合地、系统地进行考虑和评估后,由国家、企业及消费者、公众等共同努力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
北京向白色污染宣战
市长刘淇就尽快解决白色污染发表了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信中说,市民朋友们:保护环境、创造文明的生活空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每个人无不希望首都北京的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可日益增加的白色污染给古老美丽的京城景观带来许多缺憾,适逢祖国50年生日,尽快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
宣武、西城、朝阳、海淀昨天大规模发放布袋
宣武区在虎坊路大街、宣武门路口等6个地区,菜市口百货商场等75家重点企业和十几个集贸市场开展了发放布袋活动。在虎坊路大街,群众一大早就排起3条长队,用塑料袋换取布袋,有的人一次就拿来100多个塑料袋。当日,全区共回收10万多个废旧塑料袋。
西城区在主要大街及居民小区中,组织驻地单位、部队、小区绿色志愿者开展宣传、捡拾废弃塑料袋、清理小区绿地等活动。月坛街道20余个居家委会,从市场批发来2000余块布头做成购物袋,由居家委会入户向居民发放。昨天,全区共回收塑料袋13550余个,发放购物布袋10000余个,清理白色污染700余处。
朝阳区以蓝岛大厦为中心,开展了回收“白色垃圾”、发放布袋活动。全区共有10余万“绿色环境志愿者”参加了清理“白色污染”的义务劳动,发放布袋5万个,回收“白色垃圾”5000公斤。海淀区也在军博广场、紫竹院公园东门、海淀剧场广场、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等处发放布袋5000个,回收废塑料袋65480个。
拒绝“白色污染”从我做起
有超市尝试用纸袋代替塑料袋,以此提醒广大市民减少、甚至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塑料袋。但是塑料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少方便,却让人们难以马上舍弃,如用塑料袋装垃圾、下雨天用塑料袋套伞、买东西用塑料袋盛放……虽然不环保,但目前还没有一样东西具有塑料袋所具有的功能,并能进而代替它。
事实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制造的,而是人们自己造成的。“白色污染”的源头并非塑料物质或用品本身,而是人们的行为习惯。
环保的本质不只是被动地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更要主动地保护自然、保护资源。现在人们多少都有一些环保意识了,但是人们首先考虑的还是生活中的便利。所以,把治理塑料袋污染的目光从“禁止使用”转向“禁止随意丢弃”,鼓励人们回收、利用,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西方国家的某些超市里,塑料袋是随便使用的,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很难看到白色垃圾。纸张、塑料和玻璃制品等废物分放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餐馆和商店经常用水清洗门窗地面,房屋定期修缮和洗刷;街头的垃圾桶用药喷洒消毒等等,总而言之,常规污染绝大部分已从源头堵住。今年初,欧盟又作出一项加强环保的法令,规定凡报废的电器电子产品不得随便弃之,必须回收,无论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必须遵守,违者将受到3000至1.5万法国法郎的重罚。
人总是要消费的,光靠禁止或者限制消费来解决环境问题不是办法,根本的还是要改变人的行为。杜绝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袋,但是,只要每个人都不乱扔塑料袋,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回收利用,人们在享受方便的同时,还是很乐意使身边的环境不受污染的。
整治“白色污染”要走科学路线
针对整治“白色污染”,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充分认识人的行为在导致“白色污染”方面的作用,教育人们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纠正乱弃废物的不良习惯,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对废泡沫塑料进行回收、再生、再利用;另一种则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禁止生产使用发泡塑料餐盒和一次性塑料袋,推广纸制品和可降解替代产品。
实事求是地说,现代社会离不开一次性用品,包括方便饭盒和塑料袋,关键的不同在于应该用何种材料制作这种器具。对于“禁塑论”者来说,无非是要在禁止使用泡沫塑料后,用纸或“可降解塑料”取代之。但是,这种思路在实践中证明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用这些材料制成的一次性食品包装容器,并不能直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在技术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目前世界上正在应用的各种“可降解塑料”,不论是光降解、生物降解或“双降解”,都并非真能将塑料转化成可融入土壤的无害物质,而仅仅是分裂成体积较小的塑料块而已。
事实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悲哀,而是人们自身的悲哀。“白色污染”的源头其实并非物质或用品本身,而是人们的行为习惯。环保的本质不只是被动地防止环境污染,更要主动地保护自然、保护资源。我国目前的森林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3%左右,许多地方的森林蓄材率极低,两项指标都距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甚远。如果提倡纸制一次性餐盒,必然会消耗大量林木资源,况且无论用什么原料造纸,都需要耗用大量的清水、烧碱和其他化学原料,同时产生大量废液。用蔗渣、芦苇、稻麦棉秸或间伐的次生木材作为替代制造一次性容器的原料,应是一条值得试验的途径。但这种方法中的防水防油耐热等技术是否真正过关,成本价格能否降低,都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
在经过严谨的实验和切实的论证之前,轻言“白色替代”,有可能转移治理“白色污染”的注意力,甚至带来新的“杂色污染”。
加强废塑料的回收,不仅将大大减少“白色污染”的源头,而且可以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环保专家和资源专家都指出,从目前我国国情和科学发展的水平看,在对待以泡沫塑料制品为主源头的“白色污染”问题上,还是采取以京、沪等地主张的“回收利用为主,缩源禁弃跟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推出替代物”的策略较为合理。最积极的办法是尽快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以利于对废泡沫塑料进行回收、再生、利用,让它及早进入循环经济链。
此外,从抓紧公德、法制教育,启迪环保意识入手,辅以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制止部分人乱弃废物的不良习惯,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地对废发泡塑料进行分类、收集、交投,再由专业工厂进行再生和重新利用,应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较为现实的治理“白色污染”的办法。总之,我们认为,从技术、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层面上进行科学论证,经过民主的程序,选准正确的方向,制定完整而操作性较强的法律规章,才是整治“白色污染”的科学路线。
用绿色包包装遏制白色污染
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用于制造商品防震包装的聚苯乙烯发泡(EPS)塑料,每年消耗约为40万吨,其制成品为1.3亿立方米,堆积起来相当于 400多幢100层高的楼房,“白色污染”已经遍布我们身边。
实施绿色包装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采用绿色材料,所谓的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的材料。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绿色材料也被称为生态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风行和使消费者最崇尚的“绿色包装”中,有纸包装、可降解塑料包装、生物包装材料等。如“人造果皮”就是未来的一种新纸种,人们像吃橙子那样,把皮剥开即可食用,废弃部分可以回收利用。我国目前已将可食性果蔬液态保鲜膜用于果蔬包装保鲜。本世纪,人们可以像种植小麦和土豆那样种植和收获生物天然降解塑料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包装用纸正向功能性发展:防腐,防菌,耐火,耐酸,耐水,保鲜,消音,隔热和缓冲等。
白色污染”指的是大量的废旧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统称塑料包装物)以及使用后的地膜统称为“白色污染”。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手段综合治理。当前应在加强管理、制订有关政策法规,扶植有利于环保的企事业发展,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抓好舆论的正确导向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材料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多法并举、防治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市场上目前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都是不可降解塑料,如果将其填埋,将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减产;对其焚烧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也有很大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选择了替代的方法。
然而要做到令行禁止却并不那么容易。由于可降解塑料餐盒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添加剂,以使其稳定性下降,从而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导致它的造价又比普通塑料餐盒每只高出了0.05元,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普通型塑料餐盒的市场仍然看好。
“以纸代塑”是目前采取的另一种替代方法并受到了许多人士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成本及推广题,企业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仍然顾虑重重。虽然治理“白色污染”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除铁路部门和少数城市限用或禁用塑料餐盒外,有关部门对此并无明确说法,全国上千家塑料餐盒生产企业仍在生产,而纸质餐盒相对成本高,在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且至今仍无一个由主管部门下发的纸质餐盒的质量标准。解决“白色污染”,生产替代产品,仍缺少一个排头兵。
教育——治理的前提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市场上已几乎找不到一样没有包装的商品。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埋葬着自己的”文明“:从疾驰的火车上飞出窗外的快餐盒,郊外野餐后留下的餐盒、食品袋以及街头巷尾随手丢弃的饮料杯……大多数人在高谈阔论”环境保护“的同时,仍随意丢弃塑料制品或塑料包装品。像这样一边治理、一边生产、一边丢弃,公众既成为”白色污染“的受害者,又是制造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青认为,在还没有“一招鲜”的技术时,最好走“少用一点、回用一点、拣拾一点、降解一点”的公众参与之路,也就是要求公众在购买商品时就考虑到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是否对环境有污染,使用后不随意丢弃。只有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治污防污“从我做起”,才能达到最终治理“白色污染”的目的。
管理与经济杠杆并用
专家认为,治理”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还应该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仅靠行政命令,而要给回收、加工、利用塑料制品的企业以优惠政策,以经济杠杆调动积极性,才能达到最终的治污目的。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加利弗尼亚、缅因、纽约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补助回收押金制度。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开表示,环保产品享受出口退税,并给予出口信贷上的优惠,而且在商务部下设立环保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环保产品的全球促销。日本提出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主题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积极扶植环保产品。目前,“绿色包装”正以其可回收、可降解并简化和节约的趋势进军中国市场。德国、韩国制定了《包装条例》,其中德国的《包装条例》是一部很典型的废物回收利用法规。该条例将回收、利用、处置废品包装材料的义务与生产、销售、消费商品的权利挂钩,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细微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防治“白色污染”的全国性的专门法规,许多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一部对市民和餐饮、交通行业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对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定性的法规亟待出台。近来,我国也在这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禁止生产经销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同时,对生产销售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具给予了肯定,将其纳入环保“绿色产品”认证管理。
北京市也在积极推行各种治理措施,规定在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制餐盒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回收利用废弃餐盒,同时,北京市十几家商场开始使用一次性可降解包装袋,为塑料包装的替代工作带了一个好头。
运用经济杠杆,加强管理并保护鼓励国有塑料生产企业向生产绿色产品迈进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但前景光明。